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
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都连旱五年,灾情中心所在的河南连旱七年之久。
曾任兵部尚书的吕维祺,就家乡河南天灾向崇祯上书陈奏: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
旱情早期,大明北旱南涝,崇祯十二年开始,转变为北涝南旱。
灾情之余,蝗灾,瘟疫蔓延。
崇祯六年,即天启十三年,明年山东,河南遭遇旱情之外,蝗灾迅速在两省蔓延。
据记载,蝗蔽天蔽日,飞则遮天蔽日,落则覆地成毡。蝗虫所过之处,庄稼尽毁,连树皮和草根都不放过。
崇祯七年,陕西秋蝗、大饥,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
崇祯八年,河南蝗。十年,山东、河南蝗。十一年,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崇祯十三年,北方旱蝗之灾快接近尾声,烈性瘟疫迅速席卷刚要喘口气的灾民。
崇祯十年,山西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当疫情传到河南:“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崇祯十四年江苏吴江爆发疫情。同年疫情在山东爆发。史记:山东大疫,死者枕藉,有全村尽绝者。"
十五年,疫情进一步加剧。明史记:"是年大疫,江南尤甚,有室家数口,一夕并殁者。"
崇祯十六年,京城内外疫病流行进?高峰,造成“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的惨状。
刚渡过蝗旱大灾,瘟疫紧跟脚步,崇祯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直到顺治元年,蔓延多年的瘟疫戛然而止,华北开始风调雨顺。
这场持续四年的瘟疫,与之前十年蝗旱成为压垮大明朝的关键因素。造成海量人口死亡,严重削弱朝廷经济实力和统治基础。
河北,保定。
朱由校侧首向魏忠贤询问:“魏忠贤,这几年,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向外省迁徙多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