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相人也看出他们的细微变化,心里暗暗大喜。
三人继续往前,万佛洞的第三部分为麦积山石窟,与敦煌、龙门相比,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有其独到之处。
麦积山位于甘肃TS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称为麦积山。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门口的四大金刚是宋代作品,为佛教护法神,肌肉跳动,面孔凶悍,震撼人心,他们手持的法器通过谐音和联想分别象征着“风调雨顺”。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而没有弦,需要调音,表示“调”的是东方的持国天王,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擎雨伞显示“雨”,伞是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而手缠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它是群龙领袖,使众龙顺从于他。合起来意思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迎门一窟,是北魏时的阿弥陀佛,他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其形象具备了秀骨清像的特点。相邻两尊均为释迦牟尼,坐姿呈“五心朝上”状,即头心、手心、脚心同时朝上,意为吸取日月之精华和世间万物之灵气。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万佛洞仿的麦积栈道,仅是微缩景观,但在欣赏建筑物的同时,也可以设想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我国着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的水成岩,其山势陡然、独峰耸立,最初有许多天然岩洞。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着称于世,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