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见到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圣贤,心生仰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一个成语,专门来形容这种“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见贤思齐。见到圣贤就希望能够与其齐平,使自己的境界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叫做见贤思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真心追求大道的人,对于圣贤的仰慕和敬仰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更体现在他的内心和实际言行之中。他会以圣贤前辈为榜样,精进地实践大学之道,直到达到内圣外王的圣贤境界。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如果能得到这样的人辅佐自己,必定能够使社稷安定、百姓安乐,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利益和福分。这样的人即是儒家之道修行的典范,其精神即是儒家精神的写照。同时对于观心修行者而言,不应有外求之心,所以说,与其期望遇到这样的人,不如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有的这些对于观心修行者而言,都是不断激励自己精进修行的力量。观心修行者,以经典中所说的这些标准作为自己修行的标准,以经典中所说的典范作为自己修行的标杆,作为自己生命和人格升华的榜样,最终使自己一步步地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以善为宝,才是真正的仁亲以为宝,如果寄希望于外在,那么这就不是一个修行者应该做的。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相反,对于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仅没有欢喜心,反而心生嫉妒和厌恶;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对于品德高尚的人,不仅没有敬仰之心,反而与之对立,制造各种障碍,在心里面不能够容忍对方比自己优秀,那么这样的人“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这样的人不仅不能造福黎民百姓,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都是有害的,这样的人非常地危险,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越远越好。
在观心修行中,以上所说代表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妄念,一种是正念。前面说的那一种就叫做正念、善念,凡是符合修行之道的这种念头、修法都是正念、善念;凡是与正念、善念相违背的、不符合正念、善念的其他的念头、思想、言行都是妄念、恶念。这时,在观心修行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地警醒自己,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内心的念头是正念还是妄念,而修行就是保持正念,妄念来的时候保持警觉、觉照而不跟随之,在《金刚经》中有一句话,叫做“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的窍诀,也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就是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安住在本自清净、本自清明的本心之中,然后去观照和守护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心中的念头如何生起,如何变化,这种念头是正念还是恶念,正念使之增长、稳定,妄念、恶念使之消灭、不生。同时对于正念也不要过于执着,不执着的意思,不是说你不要保持观心觉照的正念,而是要在保持正念的同时,不生法相,不生紧张刻意之心。而如果心里面升起了各种妄念,这个时候警觉之心一定要及时的升起,然后专心专注地观照着心中的妄念,让其自来自去即可。你只要清楚地知道它是妄念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去刻意地处理妄念。妄念本来就是无常的,即生即灭,只要观而不随,妄念自消。,这些妄念是我们生命中久远以来所沉积的习气欲望随着不同的因缘条件而展现出来的,这个观而不随的过程,就是在保持正念的觉照中消磨习气的过程,就是消除妄念的过程,只要不被妄念带走了,不被它所转,就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佛家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仅仅是指我们外在的言行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为所有外在的言行都起自于内心的念头,而修行如果仅仅从念头的结果即言行上去修,其实已经晚了一步,要回到所有一切言语行为的最初根源,就是起心动念之处,从那里开始进行念念觉照,发现内心生起的念头是妄念,就只是观照着它而不跟随它,不要让它继续发展为言语和行为,这就是“诸恶莫作”的修行了。
念头,是修行的着力处、用功处。当妄念生起,而你的觉照一直在的话,那么这个念头就仅仅是无常的念头,它不会变成语言,更不会变成行为,那么,当它消散了之后,这个习气就消散了。如果失去了警觉和觉照,当妄念变成了言语和行为,那么这个言语和行为就会成为新的妄念习气的种子,妄念习气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因此,对于观心修行者来说一直保持念念觉照,对各种妄念观而不随,是最重要的修行的功课。
众善奉行,一方面是指,当你心中生起了善念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善念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去,无私的利益他人;另一个方面则是说,在觉照到妄念的时候,能够保持觉照而不跟随妄念,这本身就是善,正念即是善,保持住了这个正念就是众善奉行。
所以说作为观心修行者,说来说去所有的核心就是念念觉照自己心中的念头,保持观照的正念,保持觉照的正念,保持警醒的正念,保持警觉的正念,不被一切妄念所转,这就是观心修行的功课。坚持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心中那些纷飞的念头慢慢的就消散了,当心中的这些妄念消散的时候,我们的本心就自然地裸露了出来,这个时候你要在这种状态中去体悟自己的心,体悟它的空性,体悟它的觉性,体悟它的无形无相、离于生灭的本性,体悟它本自清净、本无来去、本无动摇、本自离于一切二元对立的空性本质,那么在某一刻就会在这样深入地关照和体悟的过程中,真切地明白自心的真相。
另外,今天分享的这段内容,对于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启发或者提醒,就是说一定要远离恶友。当我们的心还没有真正地达到在一切情境中如如不动、不被一切相所染的境界的时候,那么就需要远离各种污染,远离各种恶友。所谓恶友,就是那些不仅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帮助,反而却会加重我们的欲望习气、污染我们的清净之心的人,在这个时候要注意远离这样的人。然后当你经过长期精进的修行,智慧和定力已经比较稳定,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再也无法染着你的时候,这个时候再返回来,回到红尘之中,然后随缘接触和引导所有有缘的生命一起走向觉醒,这时不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也正是大学之道中亲民修行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