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一念之机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559 字 24天前

下面从观心修行的角度看看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一家仁,一国兴仁”,仁,是整个儒家之道的核心。仁者爱人,这里的[仁]其实有突破二元对立的这样的一层内涵在里面。我们从这个字的结构上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但是这个[人]是突破了人我对立实现了自他一体的人。消除了二元对立之后,从无分别的本心之中所发出来的这种慈悲,即是仁。仁者爱人的这种仁爱,是一种无我之爱,其中没有自我也没有他人,而是自他一体。也没有任何的执着,无执、无求。并不是说你付出了爱,然后就执着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此为无执。无求,只是去奉献,付出而不求回报。对于这样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对于对自己好的人也善待他,对自己不好的人仍然善待他,对好人善待他,对恶人也善待他,这就是“德善”。德善就是本心之善。本心之善即是仁。而仁的修行是一种无我利他的菩提心。所以在观心修行中,如果是在静坐观心,那么当你的心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处在一种柔和、雌柔、慈悲、祥和的状态,然后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这就是[仁]。在生活中修行的时候,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让这种状态中的光明和仁爱自然地融入到与他人的相处之中,自然地应用到各种生命情境之中,内心一直安住在这个没有任何自我、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期盼的慈柔的本心之中,这就是[仁]的修行。当你能够在自己的身口意中,将这个仁的修行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的时候,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代表了我们生命的所有时空。

小主,

“一家让,一国兴让”,让,即不争。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提倡不争、谦让、礼让。这里体现了一种凡事以他人为先以自己为后的谦让之德。“让”的修行可以消除我慢。因为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考虑自己的利益。“让”的修行,既可以消除我们贪心的习气,也可以消除骄慢的习气。“让”的修行,同样是以本心的自然无为和“仁”为基础的,“让”是“仁”的体现。如果你让了别人,但同时你又心里很不舒服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让。真正的让是一种自然的谦让和利他之心,是本心的体现。在仁、让之中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欲望,没有所求,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心,是一种无为、无执、无求的归于本心的平常心、清净心。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贪就是贪婪,戾就是暴戾,带有嗔恨的戾气。在修行中意味着,当心里出现了贪嗔痴之念,如果念起而不觉,则身心即乱。这些妄念生起来了之后,如果没有及时的觉察到它,修行者就会被念头所转而不断的生起更多的念头,然后这个念头就会化为具体的语言和行为,身心就完全乱了,不是本心而是妄心作乱的状态。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这里的一家、一人,在观心修行中其实都是指一念。要在一念之间,在当下的一念中修行,时刻观照自己的念头。在当下一念中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安住在了本心之中;在待人接物时,是否本心起用,自然地展现出仁和让的本心性德,还是被各种情境牵引而生起了内心贪、嗔、痴的习气;在习气生起的时候,是否能够当下生起警觉之心,如果能够警觉的话,那么这些习气妄念就可以自然的消散,就没有作乱的机会。但如果念起而不觉,失去了修行的正念,就会迷失在妄念之中。

所以说“其机如此”,机,就是关键、枢纽、机关。我们经常说,机关在什么地方?核心的关键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被念所转,还是能够转心转念,就是这个“机”。所以说一念仁、一念让即是本心的性德光明,而一念贪、一念嗔即是妄心的习气。修行就在这一念之间,不被念转,能够念起即觉,这就是修行的关键,也是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在一些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甚至影响生命方向和整个人生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内心一念以及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有的时候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导致了整个事情的失败,而有的时候一念善心不仅可以救度他人,也可以救度自己。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尧舜,代表圣贤之心,代表践行大学之道、大人之道、自性本心之道的修行者。帅,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统率、统领、统治,另一个是表率,为天下做表率,带头遵行。如果修行者能够安住于自性本心,本心起用,那么就会自然具足仁德。这种仁德本自具足,而非刻意有为。《道德经》中说,“上仁无为而无以为也”,真正的仁是德的自然体现,是道的自然体现。当修行者安住在本心之中,仁德自然就会成为内心的主宰、统帅,这时即可“而民从之”。民,即意识心。当仁德光明之心成为内心的主宰,妄心、意识心就会遵从仁德而没有作乱的机会。这就是修行的正念。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桀、纣代表妄心,肆意妄为之心,它代表生命本能的欲望,这种欲望之心没有智慧,追求私欲的满足,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即是妄心。“而民从之”,当一个人放纵自己欲望的时候,他的思想、念头、情感、情绪等,都会顺从欲望使妄心做乱。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如果你内心的主宰是仁德之心,那么即使处在一个有所杂染的环境中,虽然这时你的妄心、意识心容易被环境所影响,但是只要你内心真正的追求没有改变,内心的主宰一直是仁德之心,觉照的正念一直都在,那么“民”——意识心就不会被环境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