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保持广阔的视角和清晰的敏感度时,不仅对方直接表述的内容会透露其视角,而且其间接表述的内容,比如态度、情绪、表情、语气、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等都可以为你提供丰富的信息,从而构建出其丰富立体的视角体系。当你在总体上对于对方有了一种比较全面的把握时,你就会清晰地知道,是否有继续沟通的必要,以及该如何与对方沟通等等。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具备这些观察和感受的能力,但通常都是不自觉地运用,更没有自觉地从视角的角度进行考察。自觉地运用视角观察法,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方,从而有效地提高沟通效率。
特别是当你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时,更需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视角学的方法,在清晰地看清对方视角的同时,还要找到对方容易理解和体验的新视角,这样对方就会在你的引导下,一步步打开新视角,看到新视界,获得新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引导的内容不能跨越过多的宽度、深度和维度。你可以引导他在其原有视角的基础上延展出新的视角,或者是稍稍提升一下视角的高度或深度。而所有这些都取决于你对对方目前视角系统的总体性把握,并在交流时随时根据获得的新信息进行更新、调整。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对机说法”,一个人的视角当前所达到的广度、高度、深度、维度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材”和“机”。对一个人视角的考察就像中医里面的“把脉”,只有把准了脉,才能对症施治。有的时候,一个全新的视角将为对方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甚至从此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和命运。
佛经中说,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从视角学的观点来说,所谓的“佛知见”就是佛的智慧视角,而“佛”是生命觉醒之意。所以佛的视角就是生命觉醒的智慧视角,也可称为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
小主,
佛陀辛勤说法四十九年,却又说自己一无所说。佛陀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就是为了表明,他希望人们能够打开生命觉醒的智慧视角,安住于生命觉醒的智慧视角,妙用生命觉醒的智慧视角,而不要执着于佛陀所列举的生命觉醒的视角所见到的具体的“视界-世界”。他所觉悟和一直在使用的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本身才是重点。
为什么视角难以表述呢?正是因为,视角本自超越视界。特别是究竟超越的视角,离言离相,非语言所及。
但只要我们掌握了视角学的方法,就不会再将重点放在佛陀在经中所开示的具体的“视界-世界”,而是通过其开示的“视界”去体会和领悟佛陀所采用的视角。而且不管佛陀开示的具体内容如何千变万化,佛陀所采用的最根本的那个视角是不变的。所以,每一部经都在启发着我们去参悟佛陀的视角。当你发现不同的经典中观点相互矛盾时,正好说明了我们所看到的视角还不够高,还需要继续突破。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佛经中佛陀的所有开示都是圆融的,包括那些看似矛盾的说法也依然是圆融的,那么就可以说明至少你已经接近了佛的视角。
而最究竟的视角,是已经究竟超越了的视角,没有任何的局限,同时具有无限的灵活性,甚至已经不适合再用“视角”一词来表达。此视角者,即非视角,是名视角。当你的生命与此视角完全融合为一、无二无别的时候,生命就获得了究竟的自由。
愿此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如莲花般绽放在每一个读到此文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