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一个小活动,过程很平淡,只是结束时放礼花射落一个空飘气球惹出一阵惊呼。
活动是在一个比我还老的社区办的,因为年代久远,小区有些破败,里面的居民以中老年为主。布置现场的时候,不时有一些附近的居民溜达着过来看热闹。现场布置好了,崭新漂亮的礼仪现场和附近有些老迈的小区形成不小的反差。这时不少居民好奇的问这问那,我们的设计部长是个好脾气的小伙子,很耐心和他们解释着,没聊几句,话题莫名其妙转到抱怨生活上来了。仿佛这里的居民都变成祥林嫂,受了多大委屈似得。我们那好脾气部长变成垃圾桶,苦着脸在那吱唔应付着。我在旁听着好玩,这些跟我们说得着吗?
看他们衣着,都整齐干净,有些老妇人的装扮甚至算得上光鲜。他们应该都是衣食无忧,能够安享晚年的人。不知道哪里那么多牢骚,有一些人甚至话里有话的说,都是外地人把他们的福利抢跑了---我们的部长就是外地人。
前年到在北京出差,我没事就喜欢到胡同里乱晃,一次在一个胡同口碰到一个胖老头,一身蓝布衣衫,戴着个毛线帽子,提着个鸟笼在那遛鸟。我向老人家问路,他乐呵呵得给我指路,知道我是来逛胡同的外地人,还特意告诉我附近有哪些值得看看的景儿和值得一尝的小吃,老人言语爽利大气,乐哈哈一副知足常乐京城爷们的范儿。
同样是市井中人,我们这的人为什么那么大怨气?抱怨难道真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安慰?心里不痛快,偶尔发泄一下无可厚非,可这样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拉着个人就开始抱怨,除了让人敬而远之之外,不知道他们还能得到什么?
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快乐点,不好吗?
我自己也要记住,没事多笑笑,少抱怨,千万别变成祥林叔
不管你愿不愿意,元宵节还是到了,从今儿起,年就算过完了,以后就该老老实实滚出去该干嘛了。晚上照例还是陪父母吃一大碗汤圆。
元宵节的汤圆变得和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一样,退化成鸡肋般的点心。
我小时候应节的食品都是老妈一手操办,饺子、汤圆、粽子甚至月饼都是老妈手制。常常是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准备,然后这一个星期就沉浸在节日的鲜香甜美里。现在是跑一次超市全部搞定,老妈随手买买,我们随口吃吃,轻描淡写糊里糊涂就把一个节对付过去了。
小主,
汤圆南北方叫法和做法都不同,北方叫元宵,是用糖稀把芝麻青红丝等搅拌在一起,冻硬后,切成一厘米立方的糖块,然后在上面洒上水,扔到里面满是微湿糯米粉的机器里,机器不停的滚动,粉被黏在糖块上,滚成乒乓球大小,就成了滚圆的元宵。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吃起来有韧性,弹牙;南方才叫汤圆,是直接把馅心直接包在糯米粉团里,吃起来更糯软一点。问题就是,这个馅心,什么样都有,甚至还有肉馅的。北方人吃饭,甜就是甜,咸就是咸,泾渭分明,我刚到苏州时,最受不了肉包是甜的,汤圆是咸的。结果恨屋及屋,连甜汤圆也不想吃了。再加上最近发福的厉害,更是不想碰这高热量的玩意。
回家的路上,看到天上飘过不少孔明灯。白天刚在网上看到政府禁放孔明灯的消息。我当时就想:你不禁,还没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好玩的东西,你一禁,反而是做了广告了。结果到了夜里,天上还真飘了不少忽忽悠悠鬼火般的孔明灯。
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