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咱都是阳明先生的后代

作为老教师,他最见不得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辍学,都什么年代了?

王晓凡又给他讲了杨立业与杨立家的故事。

这杨家两兄弟,他都知道。——他与杨立业还共过事。

他突然感觉,自己的那套观念似乎落伍了。

“年轻人有梦想,就应该出来试一试,闯一闯。”

然后他又问王晓凡,为什么要写《渔歌子》这首诗。

王晓凡说了自己的理由:张志和先生少年春风得意,荣宠之极,后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江西南昌为官。虽然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他看破官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在那边隐居。他经常去河边学姜太公不用鱼钩去钓鱼,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渔歌子》。

“在美丽的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和传承的。”王晓凡最后说。

高考答题嘛,谁不会呢?

临近中午,王晓凡说有事要回去,王老师留他吃饭。

他直接就答应了。不吃饭,后面哪有机会?

于是,王晓凡又与他聊王阳明。——他早就了解过,王老师这一支,被称为阳明先生的后裔。

王晓凡问:“老师您觉得,想做一件事,是马上就去做呢还是等等再做?”

王老师说:“这个不得分情况吗?看条件。”

王晓凡说他违背了祖上的遗训。

这个大帽子,将王老师吓了一跳。

王晓凡说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我们有想法了,不就代表已经行动了吗?而我们为什么要等呢?万一条件变了,以后没有机会了咋办?

王老师不知如何作答,却问王晓凡想说点什么。

王晓凡说:“我想让你题一幅字。”

“你让我考虑考虑。”

“你不用考虑,考虑到最后你还得给我题。”

“你就这么肯定?”

“不是我肯定,而是我们都是阳明先生的后代,我们需要将‘知行合一’落在地上……”

王老师没说话,直接去书房了。

王晓凡还在外面站着。

里面却说:“还愣着干啥,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