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咱都是阳明先生的后代

这孩子,王老师喜欢。

看罢王晓凡写的信,王老师更喜欢。

信的开篇,王晓凡写道:“当年有桃园三兄弟三顾茅庐,今有桃花村穷学生拜谒先生……

神机妙算的诸葛先生家喻户晓,但桃花村的特产却埋在深山。学生每每想起,遗憾不已。

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老师读出了一股少年志存高远的气息。

接着,王晓凡又写道:“因家庭经济原因,只能留一人继续求学。作为哥哥,即使对大学有无尽的向往和无限的遐想,我下不地狱谁下地狱?

但是,自弟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来,我遭受了无数白眼,承受过多次嘲讽。所有这些,我都默默地承受了……

如今,有一件事,我却承受不住,只能求助于先生您。

今夏,机遇巧合,救人一命,偶得钱财一些,再加上好心人投资,遂决定在青云县城开鱼锅饭店一个。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东坡先生也曾说,鱼之美肴,洞庭之鳜。

可桃花村有山有水,也有白鹭飞,更有鳜鱼肥。

我最终的梦想是将家乡的山水文化传播出去,将家乡的美食传播出去。

如今万事具备,只欠一个题字。房租高昂,晚一天开业,损失就大几百。”

读到这里,王老师有些同情这小子了。

命运不公平啊,但他能做什么呢?

王晓凡继续写到:“先生久居县城,桃李满天下。爱才惜才,像我这等没有机会上大学之人,估计也不能算人才,但是呢,我还想继续做您的学生。

桃花村乃明朝知名人士逃难所建。

而先生您,乃明朝大儒阳明先生的后裔。

阳明先生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我也是王姓,真攀扯一下,与您还是同宗。

如果您觉得有师生之情,又有同宗之谊,希望我能听先生当面教诲……”

这封信,洋洋洒洒,可比高中写作文难多了。

但是有效果,王启专老师看罢信件,赶紧约见了王晓凡。

他的第一目的不是给他题字,而是劝他复学。

就在青云县一高复,具体事宜他来安排。

王晓凡谢谢他,然后讲了自己的理由,与讲给石若华、牛玉华她们的一样。

王启专老师还在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