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李明能够再次来到法国戛纳,并且还有机会领取奖项,完全就是一个意外。
因为当初把《仙剑》送来戛纳,其实只是为了能够借着戛纳的名头给电影宣发多造一个话题,无论李明还是给电影发行公司,压根就没有想过能够获什么奖的可能,哪怕是其他单元的奖项。
但是真等到了法国戛纳,看到戛纳电影节上那“黯淡的星光”,以及戛纳这座城市在将近十年间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更加破败的景象后,李明也是在为这份“意外”找到了些许必然。
首先,如果说2010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还可以借着帝国余晖保持最后一点点体面的话。那在经历过好莱坞强势入侵、欧债危机和欧洲难民危机之后的法国戛纳,真的差不多沦落成个可有可无的小透明了。
所以为了不至于真的被扫进历史,戛纳(甚至法国,甚至欧洲)必须要想办法自救。而拥抱和美国愈发“平起平坐”的中国,自然就是这个自救办法的最好选择之一。
《仙剑》这种具备典型中国风画面的电影入围其他单元提名是因为这个,今年特意设置的“戛纳中国电影荣誉大奖”亦是因为这个。
其次则是,李明怎么说也是戛纳的金摄影机奖(类似其他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导演”)得主,现在时隔多年,带着一部本身质量就非常非常优异的作品来参加戛纳电影节,无论出于人情考量还是为了肯定戛纳当年的慧眼识英才,都不能让李明真的空手而归!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仙剑》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优异表现,可以让会有李明参与的戛纳获得中国这个巨大的电影市场的关注,进而让法国电影可以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
这就像是那句话说的,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而时代(国家)发展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机会”。
如果没有时代(国家)发展这个最大的“机会”,杰克马等人就算准备的再充分,也不会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
但要是个人没有准备,那么就算机会再多,这个人也不可能获得他想要的那份成功!
额...扯得有点远了,说回正题。
在5月16日落地戛纳之后,李明只是短暂的休息了一下,就带着刘一菲去一起拜见了在2010年那次参加戛纳认识的一些故人。然后等到了第二天,则是带着一众主演参加了戛纳主办方特地为《仙剑》举办的一场会有主创接受采访的展映。
然后怎么说呢,第一次以一个放松的“观众视角”去欣赏自己创作的《仙剑》,那种感觉还是...挺一般的。没办法,毕竟在对电影每个细节都能“倒背如流”的前提下,还能够不无聊,都已经是电影足够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