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金龙教

大业四年,杨宏率道士、儒生与佛教展开辩论,沙门慧净与道士余永通为主要辩手。

唐高宗显庆五年,僧人静泰与道士李荣入洛宫辩论,静泰引《化胡经》指出其前后矛盾,逻辑混乱。

“老子化胡”这种说法,本来是伪学说,为什么却能够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文明在历史上,长期以自己是正统文明自居。

中国人认为,周边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孕育而成的。

自然,佛教也是道教孕育而成的。

在这场千年争斗的过程中,虽然佛教也曾经占据过上风,但总体来说,道教是一直居于压倒性优势的。

尤其是在唐朝把道教定位国教以后,道教的压倒性优势更明显。

而在这样的时间里,《老子化胡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在《老子化胡经》的基础上,黄巢把老子骑牛出关的故事描绘成了老子追求天地至理,传播华夏文明的故事。

黄巢以《道德经》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寻求天道,追求至理的宗教理想。

《道德经》中的“道”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是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方法论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在老子看来,“道”先于天地而存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和最终支配者。

“道”为人们修身养性、处世为人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顺应“道”,人们可以回归本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道”倡导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境界。

它像水一样无私、包容、谦逊,默默地滋养着万物而不求回报。

“道”为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它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用逆向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