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铁柱赶忙谦虚地回应:“您过奖了,这都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就想着能实实在在帮到这片土地,让粮食产量提高,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刘大爷也在一旁激动地说:“是啊,以前种地就靠老经验,现在时代不同啦,得跟上新潮流。多亏了大伙齐心协力,才有今天这成果。”
这时,另一位年轻些的专家走到模拟农田展示区,好奇地问:“我看你们在节水灌溉这一块下了不少功夫,能详细说说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吗 ?”
负责这部分内容的傻柱立刻来了精神,抢着回答:“嘿,您算问对人了!我们研究出一种新的滴灌装置,用的是咱们自己改造的材料,成本低还耐用。而且啊,我们还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设计了智能控制开关,能精准供水。”说着,他还兴致勃勃地演示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专家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可。一位女专家笑着说:“你们不仅有技术,还有创新精神,这在农业发展中太重要了。”
秦淮茹在一旁笑着补充:“我们就是想着,不能让土地受委屈,也不能让大伙的汗水白流。”
考察接近尾声,带头的专家总结道:“这次考察让我们看到了你们的决心和实力,希望在后续的答辩中,你们也能保持这样的状态,把项目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何铁柱和刘大爷对视一眼,坚定地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答辩的日子如期而至,何铁柱、刘大爷和四合院的几位代表身着整洁的服装,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精神抖擞地走进了答辩现场。现场气氛紧张而严肃,台下坐满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评审人员,他们的目光犀利而专注。
何铁柱作为主要发言人,率先站起身来,声音洪亮且自信:“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老师,大家好!我们四合院团队申报的农业扶持项目,核心在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农业技术……”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计划以及预期成果,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信手拈来,仿佛在讲述一个他们早已熟稔于心的精彩故事。
刘大爷也不甘示弱,接过话茬,用他那朴实而坚定的话语分享着自己多年的种地经验与对项目的深刻理解:“我种了大半辈子地,深知土地的脾气。这次的项目,就是给咱土地注入新活力,让老把式也能跟上新时代,多打粮食,让大伙吃得饱、吃得好!”他的发言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却又充满了对农业发展的热忱与期待,引得台下不少专家频频点头。
在问答环节,专家们抛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如果遇到极端天气,你们的灌溉系统如何保障正常运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新技术能被农民快速接受?”面对这些难题,何铁柱和刘大爷以及团队成员们冷静应对,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准备,一一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答辩结束后,何铁柱和团队成员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四合院。等待结果的日子里,大家表面上依旧忙碌着日常事务,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街道办工作人员再次走进四合院,手中挥舞着一份文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的农业扶持项目正式通过啦!”整个四合院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兴奋地在院子里奔跑嬉戏,大人们则激动地互相拥抱、握手。
傻柱兴奋地跳起来,大喊道:“太好了!这下咱们可有大干一场的机会了!”秦淮茹眼中闪烁着泪花,感慨地说:“这一路太不容易了,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
何铁柱和娄晓娥紧紧相拥,娄晓娥轻声说:“铁柱,你做到了,我真为你骄傲。”何铁柱看着四合院的众人,眼眶微微泛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就朝着让这片土地丰收的目标,大步前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四合院成为了农业项目的“指挥部”。何铁柱和刘大爷带领着大家,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项目的实施中。他们联系供应商采购设备,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还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作业。娄晓娥则在后方协调各方事务,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普通的农田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齐排列的滴灌管道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新型的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有序运转。村民们看着这些变化,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四合院,也因为这个项目,变得更加团结、充满活力,成为了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榜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