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明天出去了,后天就能恢复正常更新

小主,

何铁柱面露难色,耐心解释道:“刘大爷,我理解您的想法,可这项目要求对新型种植技术有深入了解,还得有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我想着,要是能拿下,就能为咱们四合院周边引进更好的技术,让大家都受益。”

刘大爷一听,有些激动:“你这意思是我不行?我种了这么多年地,不比你懂?你就是想独占功劳!”这话一出口,院子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娄晓娥赶忙上前打圆场:“刘大爷,您别误会,铁柱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大家都是为了把农业搞好,要不咱们一起商量商量,看看怎么把这个项目争取下来,让大伙都能参与。”

但刘大爷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扭头就走,还嘟囔着:“我看你们就是不想让我参与。”

此事一出,四合院的和谐被打破。原本一起乘凉聊天的邻居们,也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刘大爷,觉得他辛苦大半辈子,该有机会试试;有的站在何铁柱这边,认为他的能力和经验更适合项目。

傻柱也犯了难,看着两边都是熟人,不知道该帮谁。他挠挠头说:“这事儿闹的,都是一个院子的,何必呢?”

何铁柱陷入沉思,他明白刘大爷的心思,也不想因此伤了邻里和气。思索再三,他决定主动找刘大爷和解,还拉着娄晓娥一起,带上自己整理的种植资料,再次敲响了刘大爷的门。

一进门,何铁柱就诚恳地说:“刘大爷,您看,这些资料是我这些年的经验总结,您要是感兴趣,咱们一起研究。这次项目,我也希望能和您一起努力,不管谁牵头,都是为了把事儿办好。”

刘大爷看着递到眼前的资料,又看着何铁柱和娄晓娥真诚的眼神,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叹了口气:“铁柱啊,是大爷太心急了,刚才话说重了,你别往心里去。”

刘大爷话音刚落,眼眶微微泛红,他轻轻拍了拍何铁柱的肩膀,满是愧疚地说:“你这孩子,一直都心善,还想着大伙。大爷刚才那话,太浑了,你可千万别往心里去。”

何铁柱连忙笑着回应:“刘大爷,您这说的是哪儿的话,咱们都是一家人,哪有隔夜仇呢。”娄晓娥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大爷,咱们一起把这项目做好,让咱这片儿的农业更上一层楼。”

这时,四合院的其他邻居们也陆陆续续围了过来。傻柱大大咧咧地说:“嘿,这下好了,误会解开就好,大家还是一家人。”秦淮茹也笑着说:“就是,一起想办法把这项目拿下才是正事。”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谋划策。有人提议把各自擅长的领域列出来,整合资源,让团队更有竞争力;有人则说可以发动四合院的孩子们,一起帮忙收集周边农业现状的资料,为项目申报做准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四合院充满了干劲。何铁柱和刘大爷牵头,带着大家一起整理资料,研究项目申报书的细节。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的场景。娄晓娥则负责后勤保障,为大家准备茶水点心,还时不时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申报截止日期越来越近,大家日夜奋战。终于,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他们完成了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和提交。当把厚厚的申报材料交到街道办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几天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四合院。众人纷纷围了上去,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工作人员笑着宣布:“恭喜你们,咱们四合院申报的农业扶持项目通过初审啦!”顿时,四合院一片欢腾,大家欢呼雀跃,互相拥抱庆祝。

然而,通过初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严格的实地考察和答辩环节。何铁柱和刘大爷带领着大家,丝毫不敢懈怠,继续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他们精心规划了实地考察路线,详细标注了每一个展示点;还模拟了答辩场景,反复练习回答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考察当天,专家们走进四合院,看到大家为农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准备,纷纷点头称赞。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资深专家,一边仔细翻看展示资料,一边忍不住赞叹:“你们能把农业项目做得这么细致,真是不容易。这个整合传统与新型种植技术的思路,很有创新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