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参加研讨会的那天。何铁柱带着整理好的资料,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会场。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他是其中唯一来自基层的代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轮到何铁柱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走上台。一开始,他还有些紧张,但当他看到台下众人专注的眼神,想到那些在灾荒中受助的村民,信心逐渐增强。他详细地讲述了在灾荒期间的种植实践,从土壤改良到灌溉方法,从种子培育到应对自然灾害,每一个环节都结合实际案例,讲得生动而具体。台下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掌声,还有人认真做着笔记。
研讨会结束后,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纷纷围过来,向何铁柱请教问题,对他的经验赞不绝口。有一位资深农业专家握着何铁柱的手说:“小伙子,你做的这些工作太有意义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为农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何铁柱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四合院,娄晓娥和邻居们早已在门口等候。大家听着他讲述研讨会的经历,都为他感到骄傲。
何铁柱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四合院,娄晓娥和邻居们早已在门口等候。大家听着他讲述研讨会的经历,都为他感到骄傲。
此后,何铁柱和娄晓娥的名声愈发响亮,各地寄来的信件如雪片般纷纷扬扬。这些信件中,有的是农业院校的学生请教种植技术的细节,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有的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干部,诚恳地邀请他们前去指导,言辞间满是对改变当地困境的急切期盼;还有的是一些农业科研机构,抛出橄榄枝,希望能与他们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面对这些信件,何铁柱和娄晓娥没有丝毫懈怠。他们花费大量时间,逐一仔细阅读每一封信件,针对不同的问题和请求,认真撰写回复。为了确保回复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何铁柱常常一头扎进空间农场,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各种种植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行性;娄晓娥则负责整理资料,将过往的经验和何铁柱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便能清晰地传达给写信的人。
一天,一位来自遥远山区的农业技术员亲自登门拜访。他面容憔悴,眼神中却透着坚韧与执着。这位技术员所在的山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土地贫瘠且多为山地,传统农作物很难生长,村民们长期饱受饥饿困扰。他听闻何铁柱和娄晓娥的事迹后,不辞辛劳,历经几天几夜的奔波赶来。
何铁柱和娄晓娥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交谈中,技术员详细描述了山区的情况,何铁柱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脑海中思索应对之策。随后,何铁柱带着技术员来到空间农场,向他展示各种适应不同环境的农作物品种,并耐心讲解种植要点。娄晓娥则在一旁帮忙记录,将关键信息整理成册,方便技术员带回去参考。
为了能切实帮助山区解决问题,何铁柱决定亲自前往考察。他和娄晓娥简单收拾行囊,跟着技术员踏上了前往山区的漫长旅途。一路上,道路崎岖难行,他们换乘了多种交通工具,又徒步翻过几座大山,才终于抵达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刚到村子,何铁柱和娄晓娥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破旧的房屋、面黄肌瘦的村民,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贫瘠山地,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这里的艰难。顾不上旅途的疲惫,他们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何铁柱仔细勘察土地,发现这里的土壤呈酸性,且富含矿物质,但保水性极差。根据这些特点,他决定引进一些适合酸性土壤生长、耐旱且产量较高的农作物品种,如红薯、高粱等。同时,他指导村民们在山坡上修建梯田,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设计了一套简易的灌溉系统,利用山间的溪流,通过竹筒引水的方式,将水引入农田。
娄晓娥则组织村里的妇女和孩子们,开展种植知识培训。她从最基础的种子处理、播种间距讲起,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识别病虫害,以及简单的防治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她发现村民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种植技术讲解得简单明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铁柱和娄晓娥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并肩作战。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前往农田劳作,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梯田逐渐成型,新引进的农作物也顺利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