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生产的dc2、dc3、dc4都是全世界畅销款客机,特别是dc3后来还改装为c47军机,生产量接近架。
小主,
“华夏航空公司”在建立后,逐步扩展自己的航线。
先是以“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的“魔都金陵”段为基础,逐渐延伸到宜昌、雾都和蓉城,彻底贯通了“沪蓉线”。
但是这条航线被“津浦铁路”抢走了大量乘客,亏损严重,曾经一度调整为“魔都→海州→青亭→津门”的海上航线,直到1933年才有所好转。
从1936年开始,“沪粤线”还在香江增设了中间站,有三地的大量上流人士和外国人作为客源。
至此“华夏航空公司”搭建起连接“东西南北中”的三条干线,又开始筹划新的航线。
当时东亚的战争阴霾已经很浓了,金陵希望加强西南方的航空运输,很快开辟了“金陵→雾都→贵阳→春城”的线路。
1936年,还开通了粤省飞往越难的航线,也是华夏
战争期间,“华夏航空公司”的国内客运基本中断,主要保持与缅甸、阿三的通航。
1931年5月开始,还参与了“驼峰空运”,运输了大量的抗战物资。
战争胜利后,“华夏航空公司”获得了大量新型客机,比如c54军机改装的dc4,载客量和乘客体验都有极大提升。
同时还新增了大量国内外航线,包括雾都北平、雾都粤省、魔都旧金山等,运输总周转量甚至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排
华夏的民航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国内外的很多资本都想分上一块,因此在“华夏航空公司”之外又建立了一些其他的航空公司。
其中唯一可以和“华夏航空公司”分庭抗礼的,是中德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
当时德国为了暗中储备空中军事力量,大力推进了航空科技,产生了梅塞施密特、容克等等着名的航空企业。
另一方面,德国人为了在远东布局,极力拉近与华夏的关系,因此就有了德国汉莎航空的投资。
最终形成了中方三分之二股份、汉莎三分之一股份的“欧亚航空公司”,而取名“欧亚”的本意,就是要联通金陵到柏林的空中走廊。
为了实现欧亚联通,他们规划了三条航线:
魔都→北平→满洲里→西伯利亚→柏林
魔都→北平→库伦乌兰巴托→西伯利亚→柏林
魔都→兰州→迪化乌鲁木齐→中西亚→柏林
彻底贯通这三条路线的希望十分渺茫,前两条需要获得毛熊方面的支持,而毛熊已经开始警惕德国,他们不会给德国提供横穿毛熊领土进行军事侦查的机会;
因此欧亚航空的航线,实际上只局限在国内。
只是德国人一直没有放弃贯通欧亚的可能,坚持发展西北方向的航线。
经过各种努力和调整,1937年的欧亚航空已经拥有4条航线,总航程达6760公里。
欧亚航空的客机全部来自德国容克公司,这家公司出品了二战中很多着名的轰炸机,比如ju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
欧亚使用的容克飞机有四种型号,截止1939年,欧亚航空总计拥有13型飞机2架、w33型飞机6架、w34型飞机6架以及ju52型飞机8架。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德国股份的“欧亚航空”受到了冲击。
1941年8月中德断交,德方人员全部撤走,欧亚航空完全变为中资国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欧亚航空的大部分飞机都在香江启德机场被小本子空军炸毁,只剩下一架ju52勉强维持着“雾都桂林”的航线。
除了“华夏航空公司”、“欧亚/中央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之外,这个时期还曾有“中苏航空公司”、陈家的“民航空运队”、孔家筹办的“大华航空公司”。
这么多的航空公司,很容易让人产生“选择困难”,如何才能挑选最佳的“空中旅行”呢?
不同地域的空中风景线既然是飞行体验,首先考虑的就应当是空中的景色。
民国时期的民航业不同于现在,客流量十分有限,往往一个方向上只能支撑起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线。
因此中航、央航、西南三家,各自占据了一定的空域和航路,
如果欧亚航空发布通票的话,就可以在空中不断享受江南水乡、华北平原、西北沙漠、河套平原、川渝盆地、云贵高原等等不同的景象,还有京城、长安、金陵这三大古都的皇城气象。
相对来说,中航的航线布置就稍微逊色一些,一条沿着长江水道、两条沿着海岸向南北岔开。
最好的景色也就是三峡和胡建的山川地貌,浩荡的东海和黄河是很单调的
。
至于西南航,飞行空域仅限于两广和琼州海峡一带,倒是有不少南国风情,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比起中航都是大大不如。
当然,这番比较只是战争前的情况,战争胜利后“华夏航空公司”独占鳌头,欧亚演变成央航以后也难以与中航抗衡。
关键还得看飞机飞行体验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飞机,飞行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颠簸、振动、噪音、气压以及温度,会极大地影响乘客的舒适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是要看飞机的大小。
对于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飞机越小、舒适度往往越差。
气动面小,特别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发生颠簸。
通常采用单引擎,动力较差,安全性也较低。
内部空间狭窄,只能布置简单的座位,很难有客舱服务。
由于飞机本身的重量小,乘客对飞机重心的影响很大。
飞行中乘客不能在客舱内剧烈移动,否则会因为飞机重心的快速变化影响飞行安全。
二是看飞机的结构。
最明显的结构差异就是机翼的布局和结构。
一战时期的飞机往往采用双翼,但是这种机翼极大降低了气动特性,所以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逐渐都开始采用单翼飞机。
而对于单翼飞机,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机翼放在什么位置,是机身的上部还是下部好呢?
只能说各取所需,在机身上部的机翼布局称为上单翼,在下部称为下单翼。
从现代飞机中可以看出,军用运输机往往采用上单翼,而民航客机大多采用下单翼。
主要是因为下单翼非常符合民航客机在经济性、舒适性和航线维修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机翼可以屏蔽一部分发动机的噪音,提升乘客的舒适度。
三是飞机的客舱设计。
客舱的设计对乘客的飞行体验影响最为直接。
对于内部空间充足的客机,可以给乘客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可以设置厨房、盥洗室等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客舱服务。精美的客舱内饰,可以让乘客有更好的飞行环境,心情更加愉悦。
而小飞机同样可以通过客舱设计来提升乘客的飞行体验,比如减少座位来扩大个人的空间,甚至在冬天给客舱里增加炉子取暖。
当然客舱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增压客舱。
因为飞行高度越高,气压和温度越低,所以没有客舱增压的飞机,飞行高度通常都在3000米以下。
而一旦有了客舱增压,飞机就可以上升到更为平稳的平流层,躲避开低空的紊乱气流,让乘客少受气流颠簸之苦。
当然美中不足的就是,地面的景色容易被云层遮盖,往往只能看着白茫茫的云彩和蓝蓝的天际。
基于这三点就可以对比了。
早期的中航和欧亚都拥有大量10座以下的小飞机,甚至有些还是双翼水陆机,体验相对较差。
美制的dc2和德制的ju52要大一些,这两款都是与波音247同时期的竞争者。
波音247当时已经设有卫生间,并配有一名空姐,可见dc2和ju52的客舱舒适度也不会太差。
战争后,“中航”借助一家独大的优势,新购进大量c46和dc4型飞机。
dc4由c54军机改装而成,命名为“空中霸王”。
dc4已经十分豪华,机上有专门的烹调设备,以及冬季取暖用的暖气设备。
当然民国期间最豪华的客机,还要数“央航”引进的康维尔240型客机,有“空中行宫”的称号。
康维尔240是华夏引进的
客舱服务是“加分项”,客舱服务已经形成惯例,即使是“廉价航空”也需要空乘来引导乘客、提供最基本的客舱服务。
而在民国,空姐与客舱服务很晚才出现,并且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波音247在1933年进行商业首飞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空姐,这是现代民航机组诞生的标志。
以民国的民航业发展水平,抗战前根本没有实力开设空乘培训和客舱服务。
直到战争胜利后,随着中航、央航的快速发展,飞机越来越大,资金也十分充足,开始考虑为航班设置空乘人员。
1946年,中航开始招考首批空姐,应征条件十分苛刻。
二十六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身高五尺166cm以上,体重不超过120磅109斤。
精通京城话、魔都话、粤语和英语,高中以上学历。
录取的考生还要经过严格的课程培训,学习内容包括航空史、地理、海关和移民政策、医学救护、飞机构造、客舱服务条例、礼仪姿态等等。
这些预备空姐甚至还要去龙华的飞机修理棚,由丑国人现场讲授飞机结构。
央航也招考了空姐,他们的康维尔240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可
以在平流层体验客舱服务。
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宣称,丑国正进入飞机的黄金时代,而这主要归功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
道格拉斯dc3是
对于乘客来说,旅途不再难熬,而成为了一种乐趣,这是旅行的新时代。
而后,波音公司推出了一架全金属的单翼飞机“单翼信使”。
这架飞机拥有可收放起落架,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流线型机身,飞行速度是前一代双翼飞机的两倍。
很快,波音又开始研发另一架单翼飞机,这就是设计更具革命性的波音247。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