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间的争权夺利,自然会把王朝的整体利益甩到一边,王朝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落。
说白了,这就是党争。
五权各成一党,只有皇权基本上是皇帝一人成党,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
到了王朝后期,那就更热闹了。
哪怕再聪明睿智的皇帝,也无法面对已经千疮百孔的王朝。
想舒服点的皇帝,就会选择躺平,任由王朝越来越衰弱。
不是他视而不见,而是他无能为力。
如刚刚驾崩的汉灵帝刘宏,几乎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可如果皇帝想有所作为又如何?
那他就要组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小集团,然后与其他利益集团进行殊死一战。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很多,比如唐朝最后那十个皇帝,明朝最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比如清朝末期的光绪皇帝……
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更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至于“后宫干政”,蔡成倒是没有将其列为本因。
你想呀,后宫为何干政?
如果皇帝足够强,哪里容得后宫干政?
而那些从小就戴着“学宫枷锁”的皇帝,他不依靠后宫,又依靠谁?
而且,如果皇帝上位时,年龄太小,根本没有理政的能力,后宫能不着急吗?还不得帮着撑起来?
所以后宫干政,有其本身的道理。而且也未必就会祸乱朝纲。
想想战国时期的秦太后芈八子,她干政,却促使了秦国更加强大。
甚至为了安抚义渠,不惜献身义渠王。
最后,等秦昭襄王亲政之后,芈八子又把义渠王骗入自己的后宫,一壶毒酒,送其去了西天,给秦昭王创造了覆灭义渠的机会。
何况,东汉自光武帝后,如果不是有后宫干政,就凭一个又一个年幼继位的小皇帝,可能东汉早就完蛋了。
所以,后宫干政不是根本,后宫的理政水平,才是根本。
可后宫是早已确定的人选,其干政时,已经没得选了。
后宫的水平高、能力强,就会护住王朝;后宫的能力不行,由于有朝臣制约,往往造成的危害也没有那么大。
历史上,真正祸国殃民的后宫,大概只有清朝末期的西太后慈禧为代表的寥寥几人而已。
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