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上古时期的舜帝曾在此山下耕种,因此又被称为舜山或舜耕山。景区内现存有历山院、舜祠、三圣殿、大舜石图园、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
舜,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关于舜及舜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舜帝是华夏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华夏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小主,
如果说炎、黄文化是华夏人的“血缘”之根,它侧重的是华夏人的生物性来源;舜文化则是华夏人的“文化”之根,它关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和华夏人之所以为华夏人的根本。
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从后世的《尚书》《史记》来看,其“德圣”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孝感动天、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扩大疆域、敬敷五教、禅让帝位。大舜的这些功绩可以说对于华夏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内圣外王、德治、孝文化等,都是源起性的文化贡献。
舜耕于济南的历山,历代盛传。从历代文献看,舜与济南历山的记载最为丰实。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讲,大舜与济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文献的佐证也最为有力。
因为虞舜的文化,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座大型的灵源之地,其面积覆盖了整个大千佛山风景区。
调查完市区的灵源之地后,时间来到了晚上,夏先衍带着众人返回了古城灵源之地,进入珍珠泉灵源修行。
第二天一行人向东出发,进入章丘区。
第一站就是关于龙山文化历史遗址所诞生的灵源之地——城子崖遗址。
龙山文化的名字来源于其首次发现的遗址 —— 齐鲁济南章丘区龙山镇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面积约22万平方米,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
1928 年,吴金鼎在齐鲁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一种新的史前文化遗存。当时的考古学家们通过对该遗址的系统发掘,发现了大量独特的文化遗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陶。这些黑陶与此前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风格迥异,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制作工艺精湛、表面漆黑光亮等。
1930 - 1931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等文物。由于这个文化是在龙山镇首次被发现并确认的,为了方便对这种文化进行研究和指代,考古学家们便将其命名为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命名对于华夏考古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华夏考古学家自己发现、发掘并命名的第一个史前文化,标志着华夏考古学开始摆脱对外国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依赖,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龙山地区。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如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都发现了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遗址。
这使得龙山文化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它代表了一个时期内华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主要文化类型,对研究华夏古代文明的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着深远的价值。
龙山文化的发现,出土的油光黑陶器,是外国人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包括外国的地质学家、人类学家等之前也没见到过这种器物,就印证了此种黑陶是华夏本土的,证明了华夏文明的本土起源。
城子崖遗址内建有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灵源围绕着遗址与博物馆应运而生,而后又逐渐扩张成为一片灵源之地。
博物馆设计独特,远眺为一组古建城堡,俯视为一只展翅欲飞的玄鸟。展览内容按照“考古圣地、文明之星”的主旨布展,展示内容由序厅、龙山破晓、文明之星、考古圣地、济南寻根五部分组成。
展品:主要陈列展示了后李(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以及汉代济南郡(国)都城——东平陵故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和场景。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
东平陵故城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自公元前204年至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共历经1019年的沧桑。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约0.6公里处,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
东平陵故城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尤其是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
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战国钱币、钱范,陶、铜、石等制品,以及大量的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考古表明这里是齐国时期重要的商业中心,还是曹操为济南国相时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