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天下泉城——灵泉灵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归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分析金国形势,为南宋出兵积极谋策,但均未被采纳 。

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粮灾期间主持救荒、兴修水利工程等,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执政卓有成效 。

但因主和派打击,多次被贬官或罢职,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筹备北伐,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但因朝廷军队缺乏训练、装备不全,且辛弃疾举荐不当被调官后迅速被罢免 。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抗金的激情和热血。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抗敌,还在文坛上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

他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英雄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等,抒发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以及壮志难酬的忧愤。

田园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得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

在辛弃疾纪念祠隔壁则是晏公庙。

晏公庙是为纪念春秋时期齐国着名政治家晏婴而建。晏婴(? - 前 500 年),字仲,谥 “平”,习惯上多称 “晏子”。

他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 50 余年。他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着称,并且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齐国国内和诸侯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晏子在外交场合能言善辩、不卑不亢。例如着名的 “晏子使楚” 的故事,他面对楚国的羞辱,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过人的智慧,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自身的人格。

他主张薄赋敛、省刑罚等,关心民间疾苦。他的思想和事迹对于齐国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后人建庙纪念,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正是这些历史名人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孕育出了大明湖灵源,灵源诞生的灵气与造化之气又不断融入湖水之中,与汇聚而来的灵泉融合在了一起。

看着不断向外散发灵气与造化之气,夏先衍低估了这座城市泉水的作用。原本他想着泉城多多少少会因为灵源集中,而导致其他市区缺少灵源可利用,没想到这些泉竟解决了所有问题。

等所有河道串联起来以后,灵源将会通过水脉将造化之气传递到其他市区。

调查完古城区域的主要灵源后,夏先衍来到了千佛山灵源之地。

千佛山,春秋时称“靡笄山”,汉时多称“靡山”“历山”,魏晋时因山上建舜庙又名“舜山”“舜耕山”。

千佛山最早见于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千佛山,古称历山。”,属于泰山余脉。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隋朝年间,齐鲁佛教盛行,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刻了许多佛像,并修建了千佛寺,从此得名千佛山。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 60 余尊。

唐贞观年间,对 “千佛寺” 进行重新修葺,并改称 “兴国禅寺” 。

宋元时期,为纪念曾归隐于历山的鲁班而修建鲁班祠,祠堂内塑有鲁班像,塑像旁筑有木作工具,墙壁上还有有关鲁班传说的壁画。

据明成化七年(1471 年)石志记载,兴国禅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1468 年)德王府内官苏贤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