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列侯遣归封地

如果这些彻侯们能够各自归国,由于他们的封地遍布全国各地,与诸侯王的封国犬牙交错,如此不仅能够防止他们相互串联,也可使功勋集团和诸侯王互相牵制,岂不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当然,理想虽然很美好,可是实施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将彻侯遣回封地,无疑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影响,极有可能因此得罪所有彻侯,尤其是汉文帝的皇位刚刚稳固,他可不想因此再度造成朝局的动荡。所以,汉文帝虽然认为贾谊建议有理,但却迟迟没有行动。

直到汉文帝二年(前179年)十月,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

自“诸吕之乱”以后,凭借着诛除诸吕的功劳,陈平和周勃一跃成为了功勋集团的领袖,而在他们两人之中,陈平的政治经验更为丰富,谋略更为出众,乃是功勋集团最为重要的智囊之一,而武将出身的周勃,性格则更为憨直。两相比较,周勃显然更好对付一些。

在彻侯们失去了陈平这个智囊之后,汉文帝刘恒这才下诏,“朕听说古代诸侯建国者千余,他们各守封地,按时入贡,百姓不觉劳苦,上下欢心,少有违德之事。如今彻侯多居长安,距离封邑很远,需要吏民运输给养,即浪费又辛苦,而且彻侯们也没有办法管理封邑百姓。现命令彻侯们各自返回封地,在朝中任职或诏令准许留京的诸侯,也要派太子返回封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汉文帝刘恒的这道诏命,看似是站在彻侯的角度为他们考虑,但这些彻侯却不傻,他们知道一旦离京返回封地,便只能做个乡下富家翁,虽说凭借着封地,只要不因犯法遭到罢黜,也足以确保家族的富贵传承,但远离京城之后,却就此失去了入朝为官再创辉煌的资格,他们岂能心甘情愿。

因此,对于汉文帝的这道诏令,除了少数胆小怕事和知足知止的彻侯,按照诏令返回封地之外,大部分彻侯,尤其是那些功勋老臣大都选择了无视,对此置之不理,他们打的就是法不责众主意,笃定即位不过一年多的汉文帝,不敢一下子得罪他们全部彻侯。至于提出这项建议的贾谊,这些彻侯们更是恨之入骨。

事实上,正如这些彻侯所料,虽然诏令推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汉文帝也不想因为一道诏令,便让朝廷上下动荡不安,更不想将所有彻侯全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并未采取强制手段,而是暂时搁置了此事,等待合适的时机。

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十五日,先后发生两次日食,一些功勋大臣便借此发挥,说之所以天现异象,全都是因为汉文帝治国有误,这才引起了上天的警示,借此表达自己对于诏令的不满,期望汉文帝能够知难而退,收回诏命。

汉文帝刘恒对于这些指责非但没有反驳,反而主动承担了罪责,下诏说,“朕听说,天生万民,为之设置君主,抚育和治理他们。若君主不够贤德,施政不够公平,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予以告诫。十一月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吗?天下的治与乱,责任皆在朕一身,朕对下不能治理抚育百姓,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朕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

承担罪责之余,汉文帝又借机招纳贤良,命令各级官员能够上书谏言,指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各郡县能够推举贤良方正和能够直言极谏者,以辅佐自己,匡正皇帝的过失。

同时,刘恒又下令各级官员自思自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履行职责到位,意思是你们别老想着皇帝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也要反思一下这个异象是不是你们引起的,是上天在指责你们官员的问题,要求地方官员减少徭役,并下令撤销卫将军统率的兵马,减少太仆掌管的马匹。

汉文帝此举,即承认了自己在理政方面存在过失,使得朝中的不利言论得以平息,同时又加大了纳贤力度,以求进一步平衡朝中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汉文帝这道诏令一下,倒是真有人指出了他的过失,此人便是颖阴侯灌婴的骑从贾山,他以秦朝的兴亡历史经验为喻,言治乱之道,劝说文帝兴礼义,虚心纳谏,减损游乐射猎,修先王之道。其中说道:天下方正之士都已经被选入朝廷,但皇帝你整天只知道跟他们一起游猎,常常出宫游玩,非但没有采纳谏言,恐怕还会荒废朝政。贾山的言辞虽然激烈,但也确实是忠正之言,汉文帝看过他的奏疏后,对其大为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