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天扬云帆往返于学校和小院,几个室友也知道杨云帆买了房子,都要来看看,因为这个星期要开签售会,就定在下个星期天。
星期天一早杨云帆收拾的干净利落,几个室友也自告奋勇充当助理,几人打车来到市内新华书店,没到签售时间,人已经排长队了。
梁祥云涚:“老四你这挺受欢迎啊。”
杨云帆说:“我也没想到这些人。”
夏成龙说:“。赶紧走,我看见我舅舅了”其实这种事赵青山自不必来,但是为表重视也来到签售点。
见杨云帆来了,马上要现场负责人组织开始签售,人已经等了一会儿了。
主持人一阵开场白,签售会正式开始,每一个近距离接触杨云帆的都非常惊讶,这个作家真帅啊,还这么年轻,这书是他写的吗?好多人甚至在一起窃窃私语。赵青山深通人情世故,在旁听到人群私下议论,于是拿起话筒说:“各位我在隆重的介绍一下我们的作者,杨云帆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当年以满分的成绩考取全国理科状元,他从高中就开始写作,这是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们现场的读者家里如果有马上高考的学生,可以让作者为孩子写几句寄语,沾沾喜气嘛。”
一番话讲完,人群炸了,一个个争相上前,特别是那些有孩子要参加高考的,纷纷要求写个寄语,工作量马上就大了,梁祥云三人一个帮翻书页,两人帮维持秩序,忙的不亦乐乎,大约一个多小时,总算签完了,杨云帆纵有宗师体质,手腕也累的发酸。
休息一会,开始记者采访。
“杨云帆你好我是日报记者,请问你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杨云帆想初衷就是为挣钱但不能这么说啊,于是道:“我是东北人,九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东北,许多人下岗了,上了一辈子班,突然无所事事,人们无措迷茫,不知道下面的路怎么走,可是就有那么一批人,敢为人先,带领那些迷茫的人,走出一条属于他们的路,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所以我想用我的笔来歌颂他们,赞美他们,让更多人知道,在东北这一块热土有那么一群人,在努力,在拼搏,他们是最美的,他们值得歌颂。”
“杨云帆我是晚报记者,我想问的是,书中提到主人公为了让更多的人就业,拒绝了更快更方便的机械设备,请问这是历史的倒退吗,又或者是你写作的误区?”
赵青山一听,这个问题刁钻那,答不好要出事啊,谁请来的,这不是找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