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工学院成立后众学生一致想法,这想法也得到了朱先生的支持默认。
所以,从开春后众学生便开始设计图纸,因为有了建筑学几本教科书参考,所以他们协商出一个方案,那便是修一座五十个桥墩的拱桥,拱桥会跨过橘子洲,这样不但技术难度最低,造价也会最低,最主要是这桥可以联络两岸三地。
朱慈灶看了他们的图纸后按照后世橘子洲大桥方案让他们修改一二,橘子洲大桥全厂一千二百米,但真正的跨江段只有一千米,它总共用了二十几个桥墩,等于每跨大约五十米。
但碍于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所以朱慈灶让他们缩短一半跨度至二十五米,这个跨度基本上不会影响往来的木帆船。
画好图纸计算好压力重量水泥钢筋等等用量,再协商解决如何打出桩基如何立下桥墩等等难题,待一切计算协商完毕,最后还得做出一个水泥大桥模样。
到了这一步,整个大学堂便开始协助工学院造桥计划,数学院世子妃带头协助计算,化学物理专业去水泥作坊改良水泥标号,钢铁专业几乎泡在钢铁厂协助炼钢。
其他专业但凡能帮忙的全部加入这开天辟地的造桥计划。
至崇祯十年七月,长沙旱情加重,湘江水位已经降至最低位,加上钢材作坊已经炼出拉力韧性强度都达标的钢材,水泥作坊也练出了超标号水泥,各石材厂更是按照规格开凿出堆积成山的石材,再加上流民已经多到安排不下来后,世子朱慈灶终于下令开建橘子洲大桥。
为了验证技术合理性,工学院首先让流民在河两岸挖基造了两个七明丈(约21米)高椭圆形桥墩。
因为靠近江岸,又因为大旱水浅,所以河滩施工很顺利,当数百流民挖开河沙鹅卵石后,地下是松软的淤泥层,再往下挖,干涸的河岸终于看见水沁了出来。
到了此时,早准备好的数组超大滑轮组吊起预制好的铁桶慢慢的放入预算好的位置,然后壮劳力站在铁桶四周拿着铁锤一起往下打桩,一直要打到河床硬底层才算成功立住桥墩桩基。
一个桥洞下需要前后打出三口这样的铁桶,然后抽干铁桶内的水,再下挖淤泥,最后,再密密麻麻打入松树尖桩,打完尖桩,开始倒一层超标号混泥土垫层,有了混泥土垫层,早已经扎好的钢筋笼子吊入铁桶内,然后数千人快速把搅拌好的混泥土倒满铁桶,再用竹竿不停的捅(代替震动棒),直到水泥内没有空气间隙和空洞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