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感格】过程中,其要点为,物为心中物,感物不离感心,格物不离格心,心物一体,心物无分,物化于心,心化于物,而不离道之本体,是为格物之道也。
2、穷究。
穷究【物】之本质、本性、真相、真性,是为格也。注意,如果此穷究之法脱离了【心中物】而变成了【心外物】,那么这种穷究就不再是一种修行方法,而成了一种客观认知活动,如科学研究。
格物的目的是为了修心,格物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心的过程。所以格物修行始终不离于心。而且在笔者看来,在这种【穷究】中,穷究【心物关系】是格物的重要内容。格物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心物关系的过程,在对这种关系的深刻洞见中了悟物的本质、本性以及心的本质、本性,这才是真正的格物。
对于这种关系,其实说白了也非常简单,即一切物皆是【心中物】,【物】在心中,【心】是【物】的主宰,【物】是【心】的显现。【心】遍及一切【物】,同时超越一切【物】。
对于心物关系,用视角学语言表述更容易理解。心,即是视角。物,即是视界和世界。格物,就是通过对视角与视界、世界之关系的深入观照,了悟到所有一切【世界】都是呈现在【视角】中的【视界】。视角一变,视界和世界就变了。没有任何世界可以脱离视角而单独存在。因为【世界】如何,取决于生命的认识(视角),认识不同,世界亦不同。
注意,我们这里讲的【格物】是一种修行方法,而不是科学研究方法,所以,既然是谈修行,就不要将修行与科学研究混同起来,不要说你这里说的“格物”是一种“唯心主义”。修行,修行的就是心,当然要以【心】为根本进行修行,如果修心不以心为主,而以物为主,心就会变成物的奴隶,而非主人。而且,在深入地领悟了心物关系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心与物在本源上并无截然之区分,而是本自一体,此本体本自含摄了心与物的全部,即心即物,非心非物,无以名之,古人假名曰:道。
格物的最终目的,即是悟【道】——了悟生命的本体其实是超越了心物之分的“道”。这时就会发现,【心】是道的体现,【物】也是道的体现。而心与物对于【道】而言,只是不同的视角而已。从“内视角“而言,即名为【心】。从“外视角”而言,即名为【物】。若内外通透,则心达于物,物达于心,心为物之主,物为心之用,心为道心,物为道器,物载道,心传道,心物皆为道之妙用、妙化、妙显也。如是,格物之格,尽矣。
3、革除。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格式化”。当一部电脑的硬盘被“格式化”后,就成了一部“新”电脑。这时,格物的物,就代表了物欲、物累、障碍、习气等需要从生命中清除掉的东西。而这一点对于修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前面的【感格】和【穷究】是【理上修】,而这里的【革除】则是【事上修】。通过感格和穷究之后,【道】之“理”就明了,此“理”被儒家称之为“天理”。道理上明白了“天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让此“天理”时时刻刻贯穿于我们的生命,但是有些东西却是阻碍此天理流行的障碍,是什么呢?人欲。人欲,即是物欲、物累、习气等。所以宋代的理学家们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乃至到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任何一种好的思想,都需要遵循“中庸之道”,一旦极端化,就会产生弊端。特别是对于生命的修行,必须是一种由内外发的自我生命实践,而不是一种来自外力的强迫和约束。但是一种文化一旦成为人类主流文化,就必然会形成社会化的力量,反过来作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时,就更需要保持文化的鲜活性,时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刻板固化,否则就会成了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障碍。
小主,
革除意义上的格物,亦可以解作“但尽凡心,莫求圣解”——“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