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儒家智慧:主“诚”法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1633 字 26天前

注意,所谓的“明”,是生命本体的“自明”。何以能够自明?是因为生命本体本自具足“明德”、“明性”。这种明德、明性,是生命本有的,不是外来的,不需要从外部获取,而是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中,本自具足。所以只要一个人以至诚的心以正确的方法向内寻求,就必然能够见到自己生命中本具的明体、明德、明性。所谓明体,就是具足明德、明性的生命本体。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以至诚之心去发现自己生命中本自具足的明体、明德、明性,那么此明体、明德、明性就必定会显明出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一丝一毫不真实之处,这时“诚”的本体和“明”的本体就“合一”了——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本体。因为诚,而见到了明体、明德、明性,因为明,则见到了诚体、诚德、诚性——此明,此诚,原来是本自具足,本来光明,本来诚实无欺。诚与明,只是此生命本体本自具足的德性而已。只是在儒家文化中,此本体被称为【仁】——仁体、仁性、仁德。诚与明,皆归于仁之中,为仁所含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前面说,只要一个人以至诚的心以正确的方法向内寻求,就一定会实现生命本体之自显自明。

那么何为正确的方法呢?注意,对于“诚”修法而言,“诚”本身就是正确的方法。或者说,只要不断地强化“诚”本身,达到“精诚”、“至诚”,那么“明”就必定会发生。

何以如此呢?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惟精惟一”的过程。而对于“心”而言,有一个奥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不怕不能成功,只怕不够至诚、不够精诚。在始终如一地保持至诚、精诚之心,专心专注于激发生命本体之明德、明性的时候,此明德、明性就必定会被激发出来。这个过程有点像以凸透镜聚集阳光于干草之上,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必定能够点燃干草。同样的,以至诚、精诚之心专注于探求自心本体真面的时候,自心本体真面就必然会逐渐显现出来。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聚集生命能量的过程,就是激发生命本体光明的过程,就是排除所有障碍直达本体真相的过程。所以,不患不成,而患不诚。因为,“诚者,自成也。”只要至诚,必定自成。

这也是为什么诚与信是所有信仰文化共同的特征。信的前提是诚,有诚才有信。至诚则信虔。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与信,不管是儒释道哪一家,都是一种理性的、智性的诚与信,而不是迷信。比如儒家所说之诚与信,即是对儒家精神——【仁】的诚与信。以至诚、精诚的心追求【仁】,则必定求仁得仁。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诚”的修行过程,其实是生命专注于生命自身,以最大的真诚去寻求自己生命真相的过程,这一真相对于儒家而言即是本具的仁体、仁德、仁性。而【诚】其实就是“仁”的体现,是“仁”之德性的一种,而且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种。试想,如果没有诚,又如何能称为“仁”呢?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诚”修的过程,就是不断凝练和纯化“仁”的过程。“诚”的修行达到至诚、精诚的时候,“仁”也就成了。所谓的“仁成”,其实就是凝聚“仁”,从而让“仁”的明德不断凸显出来。而只要至诚不息,则“仁”之明德必明,“仁”亦必成。——其本自具足,只是通过一种方法使其凸显出来,而这种方法又凝聚了其最核心的精神,所以如何可能不成功呢?正是因为专注于“诚”就必定会成功,所以《中庸》中才会这样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自成也。

这样分析下来,会不会觉得,“诚”修比“敬”修更直接呢?更直接的方法,也要看对什么样的人才会更有效。当一个人能够自觉自主地以至诚之心追求‘仁’之精神的时候,“敬”必然会在其中,这时也就不必特别强调“敬”,只要“诚”就足够了。而当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强的时候,就需要“诚敬并举”。而对另一些缺乏自信人习惯于有所依赖的人而言,突出“敬”的修行则十分有必要。所以,方法本身没有高下,唯在适合、适用就好。

当我们深入地理解了“诚”之修行的内涵和原理之后,对于如何运用到超级视角的安住上就比较清晰了。特别是在已经见到了超级视角之后,超级视角在你的生命中本身就是一种真诚、诚实的存在,因此只要以至诚、精诚的心去守护它,何愁不能令其智慧和光明不断增长呢?“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至诚与光明,本身就会相互促进,相互增益,懂得了这个原理,只要如法去做就可以了。“诚者,自成也。”功夫到时,一切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