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法则(十一)第3小节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1619 字 26天前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真的是极简主义的大宗师!其理以“镜”之一字便已道尽,其事以“静”之一字更已道尽!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智者总是善于妙用比喻,“用心若镜”的比喻很妙,以水之静明譬喻精神,同样如是。当水面完全静下来的时候,就成了一面“明镜”;当精神(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也会变成一面“明镜”。这就是以水喻心的巧妙之处。水是灵动的,心也是灵动的,止水如镜,止心亦如镜。此“镜”,静而不失灵明,即“明镜”之意也。

圣人之心静乎!一个“静”字即是“事”功之要诀。此静亦有不同的阶段:安静、平静、宁静、定静、清静、虚静、空静、明静、灵静、寂静。此静能够空寂而灵明,灵明而空寂,即为圣心之静。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鉴,不仅有镜之意,还有明察之意。万物之镜,这里的“镜”,同样有监察、鉴察、借鉴之意。鉴与镜,同时还有照耀之意。究竟超越的智慧之心、空寂灵明的如镜之心,映现天地万物,朗照天地万物,明察天地万物,超越天地万物。

如是,理与事,知与行,即实现了完全合一,“镜心”或“心镜”即功成矣。这就是庄子所开创的“通达之道”。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心镜”或“镜心”,其实正是“心-视角”的高度浓缩。其中“心”代表生命的本体,而“镜”代表超越的智慧视角。“心镜”或“镜心”,即是生命本体与超越的智慧视角的完全合一。在这个智慧境界中,心就是镜,镜就是心,生命本体就是超越的智慧视角,超越的智慧视角就是生命本体。由此我们才可以说,这种超越的智慧视角是生命的本体智慧,是生命本有的智慧。

从“静心”到“镜心”的训练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生命本体智慧的过程。用视角学的语言来说,这个过程即是“心-视角”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静的过程,即是净的过程,即是损的过程,即是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镜”即是对达到无为、究竟超越后的智慧境界的譬喻。对于这种譬喻,我们要领会其精神,而不要执着其名相。

为此,庄子还特别开示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镜心”或“心镜”,是彻底无私无我的境界,是彻底无为无执的境界,是彻底无名无相的境界,是彻底自在逍遥的境界!庄子之“镜心”,亦如佛陀“指月之指”,见月而离指,得意而忘言,可矣。

佛道圣人虽然示现不同,其心亦有共通之处。佛之五种智慧中的“大圆镜智”与庄子之“镜心”,亦可比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正可谓——

南华觅知音,镜智鉴镜心。

一曲逍遥游,请君侧耳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