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切皆是视角呢?
我们对于世界和生命以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所有认识,都是由“视角-视界-世界”构成的。而对于视角的选择,则源自于心,感官仅仅是心和视角的道具。因此,完整的认识过程体现为视角法则(八):心=视角=视界=世界。
这里的“=”不应机械地理解为全等,而是一种强关联关系的着重强调,即: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视角;有什么样的视角,就有什么样的视界;有什么样的视界,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这里的“世界”,代表着人类所感知的所有一切客观及主观现象的总和。
要掌握和运用视角法则,首先要学习视角思维。
所谓视角思维,是指关注的重点不是某一种观点本身,而是得出这种观点的视角。
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人们通常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对于自己所使用的视角则表达甚少。
有的人会阐明自己观点的观察角度,但更多的人不会主动去阐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即使对观察的角度即视角进行了阐述,这种阐述通常也比较粗略而不够精细、准确。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隐藏内心深处的动机,可能会对观点的出发点进行装饰、变形、遮蔽,而只把观点本身呈现出来。更多的情况则是,人们对于自己所使用的视角处在一种模糊而不自觉的状态,或者习惯性地认为理所当然即是如此,很少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视角。
所以,视角思维需要逆流而上,学会主动自觉地去观察观点产生的源头,从而还原其使用的视角。这个过程即是第八项视角法则的逆向过程:“世界=视界=视角=心”。
观点,是对世界的某一种表述和摹画,是视界的映像。视界是视角的投射,视角是心的投射。
之所以能够进行这样的逆向观察,是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具有灵明的智慧觉性,这种智慧觉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可以变换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