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爬行动物是产卵的,恐龙也应该是这样。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支美国探险队到蒙古寻找恐龙化石时,才获得最初的证据。
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这些恐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原角龙。活着时,他的大小就像一只现代的羊。他的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螺旋状排列。巢位于沙中的一个洼处,因为原角龙生活在一个多沙的地方。很多雌龙似乎在同一个集中产卵。很偶然,在其中一个巢中,找到了一只吃蛋恐龙--一偷蛋龙的化石骨骼。看来似乎这只动物在偷袭这巢时,被沙暴压死了。自那以后,很多其他种类恐龙的蛋相继被发现了。
恐龙蛋的直径通常在10厘米--15厘米之间。在中国河南西峡县出土的一种恐龙蛋化石,长直径达30厘米,短直径12厘米,这在国内是很罕见的。
恐龙蛋属羊膜卵,其他爬行动物以及鸡鸭等产的蛋也是羊膜卵。羊膜卵的外面包有一层既坚固又耐干燥的钙质外壳,壳上有许多小气孔是供胚眙发育时呼吸空气用的“窗口”。恐龙蛋壳厚2毫米--7毫米,是世界上最厚的蛋壳。在蛋壳的里面,含有一个大卵黄,为胚眙供应养料:个被羊膜包裹的羊膜囊,其中充满了羊水,胚胎沉漫在羊水中。另外还有一个囊,是存放排泄物用的。
羊膜卵构造精巧、合理,在陆地上不会干涸、失水,胚胎在里面既安全又舒适。与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卵相比,条件不知好多少倍。青蛙的卵必须产在水中,一离开水它就不能成活;就是不离开水,成活率也有限。所以青蛙一次要产数十到数千颗卵,以提高成活率。
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飞跃,是动物生殖方面的一大进步,为他们在陆地上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美国科学家发现,恐龙像鸵鸟与鸽子一样,采用坐窝孵蛋的方式鹎出后代,这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这使人类对恐龙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蛋大约有数千枚之多,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素食恐龙生的。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报告说,他们与蒙古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在戈壁大沙漠中发现了一处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在7000万年--8000万年前的一种食肉性恐龙化石,化石清楚地显示,恐龙死前正在孵蛋。它坐在窝上,窝内有15枚恐龙蛋,它的腿微微弯曲,其前爪叉开并伸向后方,似在护着自己的卵。此情此景,与今天的鸵鸟和子、母鸡孵蛋的形式并无两样。从化石上看,该恐龙很像今天的鸵鸟,只是他的尾巴较长而脖子短。
美蒙联合考察队成员、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鸟类学部研究员路易斯·查蓬指出,对鸟类化石及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分析研究,并参照已有的文献及解剖图可以看出,鸟类与恐龙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在戈壁大沙漠中的发现,第一次证实鸟与恐龙在行为上有着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是自己孵蛋育出后代。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与蒙古科学院组成的古生物考察队,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戈壁沙漠里从事考古发掘。他们是在一处名为乌哈一托尔戈特的地方,发现这一极其珍贵恐龙化石的,该地区已被列为恐龙化石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