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婶见人先带笑,

“哎哟,你们是来找晓娟的嘛?真是不巧,晓娟下地去了,她们一家都在地里干农活呢!”

司农寺的农官有些好奇,“这位婶子,现在不是农忙期间呀,她们下地作甚?”

张大婶抚了抚心口,给自己鼓劲,你看,他们不吃人,晓娟说了,咱们的县令老爷是好官,只有好官才会这么关心他们,对,没错,

“哎哟,你们是不知道,晓娟家的大豆长得有多好,比别人家的豆杆子粗一倍,枝叶茂盛,那花骨朵都多一些,可能就是她平时除草,浇水比较勤~”

除草施肥浇水勤,的确会让农作物更加茂盛,但是大豆杆子直接粗一倍?这可不简单,县令老爷看司农寺的两位目光灼灼,主动询问,

“此话当真?今年风调雨顺,我们这一路走来,看到的大豆,本身就比前些年的长得好,你说的晓娟是何人?她家的大豆杆子真比别人家的粗一倍之多?”

张大婶看到中间这位开口说话了,心想这位就是县令老爷吧?看着的确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严肃可怕……

她又按照晓娟交代的说道,

“可不是嘛,也不知道她种之前,弄了些啥,我家有几亩也是按照她教的方法种的。

我家十亩地一起种的,听她的种的那几亩,长得特别壮士,你们要不信,我可以领你们去看看?”

曹龙怕他们走路走太多了,想着先到杜晓娟家喝杯茶水,再去看果园和大云桥的,怎的突然要去下地了?他们一路走来,看的都是大豆,还有啥好看的?

他同县令老爷讲道,

“晓娟就是建果园,资助修桥之人,她家情况特殊,她父亲在大庆朝同大朔朝的战争中,为国捐躯了,而后同小叔一家分家分户,和她母亲及小弟一起生活。

这里就是她家,后面正在修建的是她的新房,您都走这么多路了,要不在她家喝杯茶水,我先让人把她寻回来?”

县令老爷摆摆手,一边示意张大婶带路,一边开口道,

“诶,这点路算什么?乡亲们每天去镇上,比这走的更多呢?我看他们有的还背着重重的背篓,咱们今天若是不去瞧瞧,这两位农官夜里都要睡不着咯!哈哈哈!”

曹龙心想,行吧,您开心就好……

就这样,众人到了水云村,果园和桥还没见,就去看杜晓娟种大豆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杜晓娟已经在地里,拔了快一个时辰的草了,平时苏氏打理的好,地里本来就没什么草,她拔两根就抬头往路口看看,心想这县令老爷咋还没来?

正在她纳闷难道是张大婶退缩了?没把他们引来?

就看到一群人向这边走来,杜晓娟马上低头,开始吭哧吭哧的努力拔草……

县令老爷走到张大婶家的地,看到她家的几亩地确实比别人家长的更好,司农寺的两位农官,常年负责教育村民种植粮食,找寻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他们最清楚这些大豆意味着什么。

这会直接激动的跑到地里了,张大婶看着他们到了自家地里就不走了,一头两个大,

“这几亩地就是我家的,我们就是按晓娟说的方法种的,那边的地也是我家的,一样的大豆种子,地也是同一头牛犁的,种也是差不多时候种的,长出来就是不一样,唉,我现在真是后悔,当初没听晓娟的。”

果然那两位农官听了她的话后,急忙询问她,

“这位大婶,你说的那位晓娟姑娘在哪?快带我们一起去!”

“就在前面,她家的地同我家相连,再往前走几亩地就到了。”

他们到时,看到一个妇人还有一个小姑娘正在地里拔草,他们还没出生,就看到几个小萝卜头从地里钻出来了,这大豆果然长得茂盛,竟没看出来,里面还有几个小娃娃,一个领头的小娃娃大声呼喊,

“姐姐,娘,快看有好多人来咱家地头了!”

转而又乖巧的询问他们,

“叔叔伯伯们好,你们来我家地里有何事?”

县令老爷家的孙子同杜昌荣差不多大,这会看到他就想到自个大孙子了,声音都更加温和了,

“小朋友我们是好人,听说你姐姐很厉害,既会修建果园,带领村民致富,还有能力修建桥梁,就连种地都是一把好手,我们来拜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