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很好理解,范睢虽然很好解决了秦王嬴稷的心病,帮其抢回了所有属于君王的权柄,但这种功绩,君王虽然会记在心里,但终究没办法放在台面上来说,所以他现在急需一份功绩,而且功绩的份量要足够,最好是掠地占土之功,也只有帮大秦开疆拓土,才能真正让他坐稳现在的位置,甚至更进一步。
陈凡对于这种鼓噪向来是不加理会的,因为很多人只能看到眼前之利,而且多半不能成。
可是这次情况有些不一样,范睢在朝中得势,再无制衡,而且其周围同样团结了一批大秦将领,其中很多人都是他一手举荐提拔,要人有人,要粮有粮,本来没什么可能的事情,突然便有了。
但无论是白起还是陈凡对于这次战争并不看好,因为时机不对。
这些年来,大秦虽然国力增长迅速,但赵国同样也不差,并非原地踏步,虽然不及大秦这般夸张,但同样不可小觑。
而且,这几年,赵国境内一直风调雨顺,并无大灾大难,粮秣充足。
再者,此时的赵国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彻底从之前连年征战中的疲弊中脱离出来,不仅彻底摆脱了齐国那个泥潭,而且兵马更加充足强大,士卒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十分难缠。大秦士卒并不会占据太多优势。
若是再加上赵国国内朝政平稳,赵王赵何虽然旧伤复发,但却并未病危也未死去,并没有新旧交替之事,引发动荡。
再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再无人和的情况下,擅自开启战端,即便能胜,恐怕也是惨胜,得不偿失。
而且,这次是大秦主动攻赵,战线太长,千里奔袭,于作战十分不利,到时候反而容易陷入劣势。
他始终认为在大秦得到上党之地前,攻赵都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