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来去匆匆

猫踪迷影 黑瞳迷影 2328 字 17天前

钟瑖讪讪笑着,想着不是在说老王吗?这股火不知道怎么就烧到自己这里了。

去乌镇,木心美术馆是必打卡的地方。

知道木心先生,是因为陈丹青。十几年前,陈老师是响当当的文化精英,意见领袖,每日激昂文字,指点江山,而且并不限于艺术,凡文学、历史,甚至时政都有涉及。现在看来,陈老师挥斥方遒,却有不少是书生意气,一家之谈。只是与如今那些用奇谈怪论吸引眼球的大V相比,陈老师的嬉笑怒骂,至少是真诚的。

受陈老师影响,我买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和《木心八种》,花了半年多时间看完。看过之后,感觉和陈老师描述的惊世之作好像有些差距。其实《文学回忆录》对我这种非学文出身的人来说,是可以当了解世界和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的教科书看的。只是我总感觉,这书过于平铺直叙,写得很完整,却少了些洞见。

现在想想,木心先生给陈丹青他们讲课时,大概在五十上下,正是一个读书人最有味道的时候,木老又长的高大儒雅,讲话又风趣。这么一位倜傥多才的先生讲课,也难怪感性的陈丹青老师会入迷,主动拜倒门下。只是这些元素,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

加上“上面”又太讲究“正确”,而忽视了个人见解,更不屑于有趣。对于异己言论,很难平心静气接受,总喜欢删之大吉。以前听讲座,讲到精彩处,演讲人总会提前打招呼:“你们听听就好了,千万别摄像,更不要放到网上。”如今没这顾虑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不合时宜的内容即使被放上网,也会很快被四零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者,一个人的言论,转成音频,至少损失一半的信息,转化成文字,最多剩三成。如果再经别人润色,然后走各种流程,综合各种意见修改后成书出版,能剩下多少精华,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陈丹青老师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文学回忆录》真的很精彩,转化成文字出版,就平庸了。

木心先生的文集,我看得也挺累,老先生的文字的确温润克制,很有民国范儿,只是所写内容时代感太强,又过于私人化。像我这种没和木老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也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要理解还是挺不容易的。

木心先生在世的时候,本地曾有文学爱好者组团去拜访他,我在网上看到召集了信息,只是当时刚看完他的文集,感觉不是很合口味,加上羞于见大人物,就没去。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去看看的,见见真人,现场听他聊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说回木心美术馆。整座建筑临水而居,远远看去,像座很清新的木楼,走近看,立面用的不是木材,而是米黄色拓印有木纹的混凝土,整体建筑由几个大小形状不同,材质是玻璃和混凝土的长方体盒子叠加而成,很现代,也很西方,却与乌镇粉墙黛瓦,水乡人家的气质非常的吻合,一点也不突兀。

看到木心美术馆,我突然想到苏州博物馆,也是坐落在一片民居区,与周围环境融合得相当和谐自然,可仔细看,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与传统苏式建筑其实似是而非。

老苏州人贝聿铭建造苏博时,还借鉴了不少中国元素,结构虽然不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一竹一草,都能看得出中国文化的渊源。点睛之笔,那座类似日本枯山水的庭院假山,灵感更是来自于宋朝米芾的山水画。

而木心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气质虽接近,却更往前迈了一步,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没了传统建筑的影子,更现代,更具有世界性,也更随性,更灵动。可依然与古镇气味相融,丝毫没有突兀感。

这么做好与不好,见仁见智,可这份创新探索,难能可贵。

回来查了查,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冈本聪和林兵,竟然是贝聿铭的高徒,看来贝大师后继有人了。

走进美术馆,第一个惊喜来自于长廊和楼梯,长廊幽深,楼梯蜿蜒,落地窗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象映进来,又给长廊染上一层光影浮动,如梦似幻的幽邃和空灵,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