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山羊绒,都已经清理出来了,一团团整理好的毛线,看着都舒服。
羊毛就有些粗糙,比羊绒硬一点点,不过做成毛线后,手感也还不错。
把羊毛都放在这里也不太合适,最好还是建个工坊,专门放毛线,有织羊毛的人手。
贺宣虽然有这个想法,苦于囊中羞涩,按耐住了。
宅子里空闲的人手,都在东跨院干活,主要是贺宣家里事情不算很多,日常打扫过后,除了三餐,也就剩清洗羊毛,织羊毛这些事情。
织羊毛几个大男人都不肯干,拿着两根竹子做成的针,别扭的不行,比握笔还难。
只能花力气,干些清洗晾晒的活计,泡过水的羊毛份量不轻,放在大木盆里,也只有男子捣的动,更不用说还要挤干水分,晾晒了。
从东跨院离开,贺宣想起自己带来的树苗,虽说不怎么值钱,但也是家乡的味道。
小主,
担心冬日里京城寒冷,把苗苗们冻死了,没有直接移栽,继续放在花盆里,方便搬进搬出,等它们适应了,就可以散养了。
处理完这件事,贺宣就去书房写信,到了京城,总要给村里写封平安信。
不过等寄到很可能就明年了,贺宣磨墨,写到午饭时间,正好完成,明日去京城买东西的时候,带去驿站。
吃过午饭,基本上带来的十几个箱子都收拾出来了,老杨过来问,“公子,您买的棉花和棉布要怎么处理?”
“大家的冬衣还没做吧,每人两身的布料和棉花,你确定好尺寸,就发下去,让他们早些安排。”
贺宣总觉得京城冷的更早些,要是在安德县,十月底,穿两件衣裳刚刚好,现在这么穿,早晚都扛不住,要穿夹袄才行。
“谢公子体恤,不过您的今年的冬衣也没准备,要不要去城里定做几身。”
老杨这么提醒,是因为天冷了之后,裁缝店生意火爆,很可能就排不上了,府里这些丫鬟,数小巧针线活最好,做做里衣还行,外裳就差了点。
差点忘记了,自己的冬衣还没准备,看来确实要挑个时间去一趟,顺道做个车厢,天气冷了,坐着板车吹冷风,不是遭大罪了。
听老杨说,国公府的人不知道为啥,没有离开,天凉快了,还在庄子里住着。
下午的时候,贺宣就让人去谢家庄子告知谢端,自己回来了。
等他下衙,正好有礼物送他。
前院这边,杨李氏和小巧织羊毛袜子,还有围巾这些都不成问题,三个月的时间,杨李氏还能用毛线织些花样出来,做成了袜子,帽子也不成问题。
贺宣打算着手让他们开始织成品,具体的尺寸,就按两个规格,大的适合男子,小的适合女子。
羊毛袜,稍微有些不合适的,穿穿也就撑大了。
周美芳刚来,开始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活合适,既不像小兰做的一手好菜,针线也只是寻常。
有粮就让她跟着杨李氏她们捻线,等捻线熟悉了,就学着针织。
除了做饭,家里这些女眷,就喜欢在前院的仓库干活,光线明亮,屋里暖和,一边做活还能说会儿话。
老杨的两个孙儿也在屋里,两人被卖到人牙子那里,即使年纪小,不记事,还是受到一些影响,性格比较乖巧,有事情就找杨李氏,男娃叫杨李氏娘,女娃娃就跟着叫。
贺宣琢磨着是不是要趁着不算很冷,建几个屋子,现在织毛线的人就这几个,往后肯定要加人,要是人多了,还在宅子里干活就不合适了。
傍晚,贺宣在院子里观察自己的几盆树苗,有没有水土不服。
“公子,这几月的账本都核对完了,其他都没问题,就是买了五两银子的木炭,杨管事说是专门给您冬日用的。”小竹觉得木炭价钱有些贵,五两银子才买了四百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