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甚独 华发半生 2238 字 22天前

然后就见孙钊一脸寒霜,步履匆匆的离开了。

\u003d\u003d\u003d\u003d\u003d\u003d\u003d\u003d\u003d\u003d

全塘认为孙钊能忍到现在才发作,已经超他预料许久,但他还是得尝试着去劝孙钊继续向孙瑾低头。

第一天全塘对孙钊分析了二帝不和会对大吴有多少损害,孙钊听着默默不语。

第二天听过全塘变了个说法重复昨天的话,孙钊眼神飘远:“朕还记得录公初到太子府,与朕探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时,曾言‘视民如赤子,救祸如引手烂’②。彼时朕以为这是录公说的,录公教朕此言出自王符作的《潜夫论》。当日朕便去秘书寺找出此书,研读许久,但有不明之处,录公悉心教我。往日种种,历历在目。怎么今日移民已临城下,录公却要朕为君权,袖手旁观呢?”

追忆完过往,孙钊将视线转回当下,与神色复杂的全塘四目相对,问出了许多青年人心中的疑问:“昔年录公以民贵教朕,怎么如今日日要朕作君贵之选呢?”

如今大吴,不正如《潜夫论》中描述的东汉末年“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那样,豪族权贵朋党为奸的虚造空美吗?

《潜夫论》成书至今,不过三百年,大吴这是又陷入汉末的轮回了么?

全塘从孙钊的眼神中,看出了他说不出口的疑问,暗叹一口气,头一次答不出一字。

大吴有如今,表面看来在孙瑾,在两派世家,可一切症结的形成都始于大吴失去了吴地的根基……

良久,他垂下眼:“陛下,是臣无能。”

孙钊盯着全塘,心知不是全塘无能,是全塘不敢。而全塘的不敢,源于他的不敢。

“录公退下吧。”

全塘走后,殿门关闭。在只剩自己一人的大殿里,孙钊才能放下所有忌讳,看着孙瑾的寝宫方向出神。

走出寝宫宫门,全塘遇到了等消息的虞惟。

虞惟要比骆洙滨少些深沉,倘是骆洙滨就不会在此等候,只会在丞相府等宫中传出的消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虞惟的好处是受身后的吴地派牵扯少,全塘与他一起往出走的时候,侧面又提了提郑参的“安民策”,同为丞相,虞惟就会比骆洙滨的接受度高:“其实倒也不必开国库,只消广固用今年的节流稍微养护移民一段时间,让东莱郡做好接收的准备,路上仔细一些,就能顺利化解移民之难。”

全塘心道,也难为他这一两天就想出让太上皇和陛下面儿上都能过得去的法子了。可是,陛下心中的症结,却不止是城外移民啊……

孙钊不见全塘以外的其他外臣,虞惟把一封奏疏交给他,想让他转呈陛下。可第三天的时候,孙钊连全塘都不见了。

自此朝中但有需要陛下做主的事情,孙钊都撂挑子不管,只让他们去找太上皇。

可孙瑾又没有换个儿子当皇帝的想法,他要是真彻底接手,过不了多久臣子的目光就会因为会错意而转向其他皇子,所以孙瑾再忧心国事战事,在把孙钊摆弄明白之前也得先丢开手。

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在,哪怕在战时,皇帝不管事儿也并不耽误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

只除了引发二帝产生争执的移民,还被关在城外没人敢管。

广固毕竟有都城光环,在外地贫民口口相传中遍地是粮,俯仰得金,被其他突然接收移民的郡县怠慢了的移民们,许多都开始转向都城。

他们进了广固界碑,才发现此处要比来处还要恶劣。

移民们只有家资丰厚的才能进城,其余只能在城外露宿。

移民数量越多,生活越艰难,素质也就越发下降。

广固附近的地都是有主的,一开始被移民砍些木柴、薅些菜粮,这些地里的庄头也都忍了。可随着移民越聚越多,近城的地只一两日就被霸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