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甚独 华发半生 1171 字 22天前

那时候小赵国还在,各国之间商贸往来频繁,哪国都有其他四国的探子,可探子只探听,很少生乱。

彼时,孙瑾还不是太子,这伙奸细的耐心非常充足,直潜伏了近八年,才在孙瑾被立为太子的当年,漏了一次行迹。

也是为了巩固太子之位,党同伐异,也是为了清除他国触手,孙瑾在先帝的默许下,本着宁杀错勿放过的原则,诸般牵连。

连德音出身的这种小世家都彻底打散,可见当年的清洗波及之广。

当年,搜出的证据和抓到的奸细审问出的供词,都直指小赵国。

之后孙瑾顺利登基。广固虽然偶有事端,可孙瑾一直认为已经将小赵国的触手全都斩断了,哪怕再有探子,不重新积累几年的功夫,怕是也掀不起什么波澜。

后来,小赵国破,孙瑾虽然没有在明面上得到小赵国一寸土地。可小赵国的逃民许多都逃到了东吴,带着家产的在东吴定居,没有钱财的成为东吴最底层的劳力。

自那年起,若没有天灾,东吴的粮税和契税就好看了许多。

直至四五年前,孙瑾察觉有人将手伸进了他的后宫里,搅弄得几个姬妾越发“知情识趣”。丁姬就是其中之一。

孙瑾一边享受,一边暗中追查。可惜他的动作和意图被发觉,暗处之人很快斩断臂膀,逃之夭夭。

直至萦芯向太子孙钊举报丁氏被人撺掇,暗害顾荣十数年,孙瑾联系前后,这才惊觉,当年那伙间谍并未被清缴干净。反而一直蛰伏在广固,用一种缓慢而执着的手段,达成了他们的目的——糜烂顾氏。

听完,萦芯一叹。

从顾荣再婚的盛况开始,这一场绵延几十年的谋划,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执行人的耐性与定性!

但凡耐性不够,早就因顾荣的苦苦支撑而半途而废了。

但凡定性不够,恐怕也会因七皇子的出生将计划的重心往丁氏一族偏移。

可这伙人的头目一直目标明确,并且头脑清醒:

皇子之间的大位之争是容易动摇东吴国本,可让东吴失去顾氏更能削弱东吴的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