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甚独 华发半生 2751 字 22天前

女孩儿更惨,非得及笄才取大名,之前连个小名都没,多以某大娘、某二娘、某小娘称乎,除非嫁个有族谱的家族做正头娘子,不然一生也只能由后人在合葬的丈夫墓碑上留个姓名。

小主,

至于那些早夭的孩子们,待慈爱的血亲长辈过世后,便再无人知道他们还来过这世上了。

“小娘给她俩取个名吧。”

阿月倒是觉得很正常,提醒萦芯行使她的命名权。

萦芯合计了两天,最后给小美女起名阿糖,小女孩起名阿甜,以期她俩至此,苦尽甘来。

秋收冬歇,又是一年年节。

今年年景还行。

就是家里、庄上的人口多了,再加上虽然阿耶每次写信都说财资够用,但阿娘还是一年两次的送钱财过去。结果年根儿底下一算总账,没有结余。

萦芯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好歹她也是穿越人士,等过几年她有一定的话语权了,赚钱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但是阿娘很愁,没有结余对她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

郎君如果想升迁,打点上官的钱财不能少;

小娘的嫁妆已经开始攒了,可是今年没攒下拿得出手的东西;

越往后家里人口越多,这个二进的小院子已经很逼仄了,不攒钱怎么换大宅子;

家里只有阿功一个勉强能支事的男仆,怎么说也得再买个能带出去的,这可比一般的农奴贵多了;

今年就没买上牛和车,明年呢?

其实外翁留给阿娘不少家资,是她不想动老本。

可惜光靠那一个庄子的出产,顶多足够全家嚼用,再多她也无能为力了。

十五那天傍晚,留下七婆娘俩和菜娘看家,阿娘带着萦芯和阿月她们出去逛庙会,走百病。

萦芯全程被阿月抱在怀里,小脑袋左转右转,一脸新奇。

这可比平时的集市热闹多了。虽然现在还没有元宵节看花灯的说法,路边的商家为了揽客,也都在门口和摊位前挂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加上游人大多自己也打着喜庆的灯笼。

老远望去,整条街巷火光粼粼,繁似银河。

阿甜总怕自己走丢,一手拿着个萦芯吃剩给她的肉饼一手拽着阿月的裙摆。

阿糖倒是很放松,带着个大娃娃面具,拿着个她自己画的石榴花灯笼,时不时的指着之前没见过的摊子给小娘看。

阿娘带着一个萦芯给她选的大福面具,走在中间。

阿功抱着两个娘子买的几样物什,跟在最后。

远远的听到有节奏的锣鼓响,阿娘唤住前面的小女娘们,让出道中间。

不一会儿就有一队带着鬼怪面具、奇装异服的汉子,跳着三步向前两步后退的舞步,不甚整齐的缓缓行来。

这便是每年今日都要跳的辟邪傩舞了。

领舞的是新城主的大儿子,听说这人风流倜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比以前老城主的那个肥猪儿子强百倍

——老城主的老娘便是集全城的医生会诊也没撑到秋天,没等秋税入库老城主就回老家守孝去了。

萦芯远远的瞅着领队手忙脚乱的样儿,觉得传言也就能信个标点符号。

文能不能安邦暂时看不出,从他领舞大半条街了还跟不上鼓点,就看得出这人手脚不协调,武术上应该是定不了国的。至于风流倜傥

——看看阿娘和阿糖带的严严实实的面具,萦芯认为只要他不风流倜傥到自己家人身上,就可以忽略不计。

“大娘子,回吧。”

傩舞队伍走到尾声,阿功喊住阿娘,“风吹云遮月,怕是有雨了。”

阿娘抬头看看天,决定道:“那就回吧。”

结果几个女人脚程太慢,到底还是淋了雨。

冬天的雨,带着细小的风,透骨的冷。

守在门口的菜娘一看到人就抱着几把伞迎出来,“快挡挡雨!七婆煮了姜汤,大娘子小娘快进去喝一碗,祛祛寒气吧!这雨怎说下就下了!”

十五晚上的这场寒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宿,冻病了小半座城的人。

阿娘也没能幸免,当天晚上就烧了起来。

大半夜,阿功换上蓑衣,抹着清鼻涕出去找大夫,结果天蒙蒙亮才带回的之前那个年轻大夫——老大夫也是看傩舞时淋了雨,病了。

阿月伺候大娘子喝了药,端着药碗去了厨房。

厨房里萦芯指挥着七婆用阿娘的药渣再熬出半罐药汤子,分给流鼻涕的阿功、阿甜和也发烧了的菜娘喝。

眼见着阿月手里的药碗底下还有一点药渣,便让她也用水涮涮倒进扑腾的药罐子里——多一点药就多一点疗效。

“小娘去睡吧,让阿糖多加个汤婆子。”阿月担心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