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局是好几顿没吃了,又饥又冷,嗯,好像有点好笑了是怎么回事。
虞美人适时补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故事,南辕北辙。
意思是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故事的背景是,在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国君魏安厘王却仍想出兵攻伐赵国。
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然后呢,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
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之后,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这就是南辕北辙的故事了。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接着问,那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
排除一切意外因素,假设他的盘缠真的足够多的话,并且能横穿海上的话。
理论上来说,他还真的能到楚国。
所以,现代小学生从小就觉得,南辕北辙不应该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应该比喻这人脑子不太行,事(N)倍功半有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