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这个猜测,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稍微佐证。
司马相如原名叫犬子,长大后因为仰慕蔺相如,才给自己改名为司马相如。
而这个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刚好是赵国的上卿。
这就有推测说,他们一家原本是赵国人,后来才迁到秦国,所以司马相如家中的长辈会经常给他讲赵国名人的故事,因此司马相如最后才会心生仰慕,从而改名。”
“除了家族来源存在争议,司马相如家到底在巴蜀之地的哪里也存在争议。
史料上说他们家是生活在成都,但根据学者们的接力研究,很多人认为司马相如年少时可能是生活在今天的四川蓬安县。
因为在公元前507年,南北朝时期,蓬安之地曾设置了相如县。”
后来的很多朝代都时置时废,但根据很多派到蓬安之地当县令的官员们写的文章,从县志中考古,都可以证明这是司马相如生活的地方。
清朝学者王培荀说,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qióng),三处皆有琴台。
“司马相如的家庭争议,讲到这儿就差不多了。”
“公元前152年,27岁的司马相如决定从巴蜀之地出发,到长安去实现他的伟大抱负。
那时的西汉还没有科举制,司马相如为什么能去长安找工作呢?”
“因为他家有钱,前面说过他又读书又击剑,所以他家境优越。”
当时的汉朝做官主要是察举制,即皇帝下诏,由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推举当地的贤人。
这些贤人到了长安以后要接受考试,考得好的可以直接当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除了察举制,还有征辟、任子和赀选三种途径。
皇帝看好某个人直接聘用,就叫“征”,中央或者地方部门看好某个人直接聘用,就叫“辟”。
而任子是给官秩两千石的官员准备的。
官秩两千以上,任职时间满三年,家中子弟就可以凭借父兄而得官,且不问这些子弟的才德如何。
赀选是最下层,也是最没有排面的一条当官路径。
汉武帝后期疯狂卖官的时候就是拿钱买官。
而在这之前,赀选还没有发展到后面那样离谱。
这时候,只要家产在500万钱以上的,就可以自备马车、服饰去长安当官。
当的官职叫“郎”。
也就是皇帝身边站岗的侍卫,出行时的侍从。
只要跟皇帝相处好了,被皇帝看中了就可以去地方上担任官员。
——
{匕……匕首?}
{百步飞剑!}
{我还独孤九剑呢。}
{那这不就是氪金玩家?}
{花钱买官。}
{不问才德?这么随便,怎么也该有点基本能力吧。}
{这就是投胎投的好的好处,就算啥都不会也能当官,真是离谱。}
{那时候的500万钱是现在的多少啊?}
{不清楚,怎么说也应该是现在的千万富翁了吧。}
{这个郎干的事,不就跟现在的司机差不多。}
……
司马相如?
这不是之前讲汉武帝派人去开通西南夷的时候说过嘛。
他当时是被派出去安抚当地暴动的百姓来着。
众人关于他,不少人都知道他和卓文君的故事。
毕竟那样令人赞美的故事还是很容易流传起来的。
但跟他有关的其他内容,他们就不清楚了。
不知道他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家虽有些好奇,但并不算多。
别人过的再差再好,都跟他们关系不大。
更何况是不同时代的人。
随后那投影上面又开始出现了汉朝的选官制度。
跟昨天下课时放的视频中的一部分内容差不多。
就是察举制跟征辟制嘛。
不过今天的内容多了任子跟赀选。
任子这一途径看的大家有些眼红。
如果他们的父兄是位大官,他们岂不是也能当官了!
可惜他们的父兄不是。
那些官家子弟真是好出身呐。
实在让人羡慕。
至于赀选,众人虽看不起商贾,但人家怎么说也是凭自己的本事买到官的。
还只是跟在皇帝身边的侍卫。
一般情况下,除非有很大的才华,不然根本不会引起皇帝的重视。
如果被重视了,说明他本身就很不错。
这也没什么好抨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