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前半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之前大家都讨论过,虽然孙明波加了很多内容,但是曾教授一看就明白。

论文的后半部分,孙明波的论文证明,使曾教授顿时感觉到,眼前一亮。

曾教授中午饭都没有吃,一口气将整个论文研读完成,并没有发现论文的不当和错误之处。

当然,许多公式需要演算对与错,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整体上来看,这篇论文通过的几率非常大。

曾教授接着又开始,将孙明波发给他的,关于论文证明的说明看了起来。

当他看到自己之所以署名第二作者,是因为当时他组织了关于这篇论文的研讨会。

曾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感觉这篇论文自己也没做什么贡献,只是组织了一个简单的研讨会。

虽然他在这个问题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那也只是他自己的研究,与孙明波的研究方向撞车了而已。

这篇论文署名他为第二作者,这种分功劳之举,曾教授认为受之有愧,他是不会答应的。

他拿起了电话,准备跟孙明波说明情况,可是一看手机上的时间,忽然想到这小子还在高考,现在打电话不合适,也没人接。

他摇了摇头,继续看下去,当他看到孙明波证明周氏猜想的灵感,是来自于这次数学高考。

孙明波在提前答完数学试题后,无所事事,观察周围的考生而得到的灵感,更是惊为天人。

谁能想到,在高考进行时,别的同学都在认真答题,而作为考生的孙明波答完题后,竟然还有时间去考虑证明世界数学难题。

这考虑不要紧,竟然还真让他找到灵感,在高考期间,连夜将证明论文给撰写了出来。

这还不算,他竟然连夜直接将论文投稿到了世界数学顶级期刊,普林斯大学数学期刊。

这真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对自己撰写的论文充满了信心,这年轻人要有多大的心脏啊。

看完了所有孙明波发给他的电子邮件,曾教授忽然感觉到,也许自己真的是老了,那就更不应该去分年轻人的功劳。

既然现在不能给孙明波打电话,那就将自己的想法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复给孙明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