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战持续了大半年,一开始只是在文人之间知晓,后面知晓的人越来越多。
上到富商官员,下到普通百姓。
大家看着平日文质彬彬的文人骂起人来居然也是这么不讲究时,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
那种感觉叫做吃瓜的兴奋,就连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都会跑到茶馆里面听人家说今日又骂了什么内容。
双方你来我往,让他们这些普通百姓增加了不少乐趣。
也让民间的说书先生多了一样可以讲的内容。
李扁顿是最先开始说《常萍记》的说书先生,靠着说安景之的这第一本小说让他名声大噪,还赚了不少。
虽然后续也有不少说书先生陆陆续续的开始说这本小说,但他是最先开始的,赚的自然也比别人多。
他还有独特的说书技巧,在说书的时候不仅能把情节讲得生动有趣,还能模仿里面的各种声音,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不少人都愿意来听他说书。
从此以后他就认准了山河这个笔名,通行报社的报纸,他几乎期期不落。
在没有小说连载的那段时间,他也偶尔给大家讲一讲国家大事,虽然听的人不多,但是多少也有一些听众,起码比他讲那些都快讲烂了的故事好。
“要说这些文化人,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拥有文化才能称之为文化人。”李扁顿坐在上方的位置侃侃而谈。
右手边放着他今天刚买到手的报纸。
“真的生起气来,那文化人骂人跟普通人其实也差不了多少,照样带爹带娘,大家这段时间也见识到了吧。”
底下听众听了哈哈大笑。
不管认不认字,大家都愿意来这里听李扁顿说,就像是大家看了一部很有趣的电影或者是着作,然后想找人讨论的感觉。
在这里听客众多,不管认不认字的,听完李扁顿的讲解后,大家都能找到分享的对象。
“要我说,这些人就是嫉妒山河先生的文章写的比他们好,写不过人家,那就只能骂了。”
“大家听听这个郑哲民说什么,居然抨击咱们山河先生写通俗小说是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