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三国鼎立之时,蜀吴联军尚且无力消灭曹魏,而今蜀汉已经不在,曹魏的实力则更加强大。
尽管司马家族逐渐掌握了实权,取代了曹魏,但对东吴而言,曹魏依旧构成严重威胁。
此时的东吴,唯有孙皓仍执着于一统天下的梦想,其他人如陆抗、丁奉等人早已预见东吴的前途渺茫。
面对现实,这些忠臣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延长东吴的存在时间。
然而,孙皓却不服气,在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坚决主张大规模北伐,尤其是夺取合淝的决心十分坚定。
不过,东吴朝廷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他的计划,最终劝得孙皓暂时放弃了进攻合淝的打算。
可是,北伐的念头并未从孙皓心头消失。
不久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荆州战场,考虑转向襄樊作战。
为了避免再次遭遇反对,孙皓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迁都武昌。
他宣布要将国都由建业迁至武昌,群臣对此并无强烈异议,毕竟建业成为国都也是经过几次变迁才得以稳定的。
当初孙权多次搬迁国都,武昌也曾作为东吴的首都长达数年。
但在经历了 ** ** 后,国都被彻底定在建业。
正当孙皓以为自己计谋得逞时,陆抗的一份奏章彻底打破了他的一切计划。
虽身处西陵远离 ** ,陆抗对朝【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被陆抗的奏章一提醒,东吴的群臣猛然警醒!他们才意识到孙皓口中所说的迁都,实际上竟是为了北伐。
瞬间,建业皇宫中,众大臣跪伏一片,泪流满面地恳求孙皓放弃迁都的计划。
这让孙皓脸色气得煞白。
尽管孙皓决心坚定,但毕竟孤掌难鸣,终究无法说服全体东吴群臣。
结果,他那宏大的北伐梦想,悄然破灭在初始阶段。
然而,这并不表示孙皓会轻易罢休。
他暂时不能实现北伐大计,但可以先从削去阻碍者的权力开始行动——陆抗便是他的第一个目标。
不久后,孙皓下达诏书,指派已故车骑将军步陟之子步阐前往西陵接替陆抗的职位。
步陟在东吴群臣中曾是最受孙权信任的人物之一,而他的儿子步阐自然也承袭了这份恩宠,在孙权时期就备受宠爱。
在孙权眼中,与背景复杂的陆抗相比,对东吴王朝忠心不二的步阐无疑更加可靠。
同样的,孙皓也有此看法,视为其最可靠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