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出长安,奔赴各道,宣传朝堂的政策。
几日内,长安,洛阳,扬州,锦官城等地,热闹非凡,欢天喜地。朝堂制定政令,更大规模支持商贾,匠人,更针对性减税,早前的受益者自然双手支持朝堂政令。
以前没有抓住机会的人,也希望借着这股东风,迅速赚取钱粮,或研制出有价值的物品,荣获爵位,衣锦还乡。
长安,唯独许多官吏还在议论,特别是世家官吏,内心依然有许多疑惑和担忧。
这次,萧瑀突然退出内阁,使得世家官吏在朝堂上少了名话语权极重的人,毕竟萧瑀乃老臣,皇上继位初期,即担任阁老,声望高,深的皇上信任。
今去骊山书院颐养天年。
萧府。
许多世家豪门官吏不懂萧瑀为何辞官,纷纷前往萧府,希望拜见萧瑀询问清楚,另外,萧瑀辞官,今后朝堂的世家官吏何人等扛起大旗,为世家豪门说话。
本来他们以为萧瑀肯定拒绝接待百官,早早前往骊山书院,孰料,萧瑀不光没有离去,还好像料到他们前来,早早在府内等待。
百官观之,内心疑惑。
于志宁等人向萧瑀行礼,各自落座,于志宁道:“阁老,你突然辞官,太突然了,完全没有必要啊,即使楚王提拔匠人制作各类物品,特别是连珠铳这类神器,但是丝毫不影响阁老在朝堂地位。
下官不懂,阁老为何突然辞官呢?我等以后该怎么办?”
有官吏附和:“是啊,阁老,你此举过于突然了,让我等毫无准备。”
其他官吏纷纷点头,希望萧瑀给出个合理解释,为大家指条明路。
萧瑀捋着胡须,朗笑说:“老夫辞官,一点也不突然,说起来,早有辞官的念头,可惜没有好的时机,前往骊山书院,见到书院的匠人制作的物品,老夫觉得时机恰到好处,所以趁机辞官,相信你们能理解老夫。”
于志宁道:“因为楚王吗?”
朝堂内,赵牧势力如日中天,总能先人一步。
萧瑀擅长处理内政,但在谋划国策时,终究弱赵牧几分。
多年来,和赵牧针锋相对,更是起起伏伏,好几次因为赵牧而被皇上罢免。若因为赵牧辞官,证明萧瑀承认败于赵牧,他们能理解,毕竟,赵牧隆恩正盛。
萧瑀微微点头,轻吮几口温茶:“你们知道的,赵牧是萧家的恩人,老夫的恩人,老夫没有报恩,还和他针尖对麦芒,每每想起,惭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