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话,冯保大喜,连忙说道:“那书社的书,可否定期送到王府,多送点?"
李文贵听到这话,立刻提醒道:”这个没问题,但是毕竟是书社,涉及多个股东,王府同样也是,就需要按市场价掏钱。要不然,我们几个股东都把书社的东西往自己家里搬,那还搞什么书社。这也和书社成立时候的契约不符!“
冯保一听,连忙说道:”对对对,那肯定是要掏钱的,肯定的。“
其实,要是李文贵不说,他估计就当这是白送了。
李文贵才不傻,他还知道,哪怕在后世,很多作者也是读者,并且基本上是正版读者,因为他们知道写书不易。
在这个嘉靖末期,读者的数量怕是要到顶了。那么如今要培养更多的作者出来,其实也是开拓更多读者数量,有利于书社发展壮大。
读书多了的读者,反过来也有可能成为作者,让作者的数量更多,同样有利于书社,算是相辅相成之道。
李文贵约定第二天午后就去王府,也算是一种积极姿态的表现了。
因此,冯保拿了名单,心满意足地返回京师去了。
傍晚时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李文贵便问徐谓道:“礼部尚书的那个聘礼的钱,你还了没有?”
徐谓一听,连忙回答道:“就在恩师借学生一百两银子的第二天,学生便托人给礼部尚书送钱去了。”
那一百两银子,李文贵其实没想着他还,但是,徐谓坚持说是借,那他也随意。
此时,他听到徐谓的话,便笑着说道:“如此,也算是了了一桩事,挺好的。”
那礼部尚书李春芳并不是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就算得罪人,也千万不要得罪小人。以徐谓一个平头百姓,能早点结束礼部尚书这事,那是再好不过的。
因此,李文贵也去了一个惦记,便又给徐谓说道:“裕王府那边,我收了二十二个徒弟。明日午后,我要去王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