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郭可阳征求徐光启对农政院院卿人选的意见,徐光启强烈推荐王象晋担任。因为王象晋在天启元年,写成《群芳谱》一书,该书是一本农学巨着,而王象晋对甘薯的种植技术也很精通,还创造了甘薯的压条繁殖法,由他来主持番薯在北方的推广再适合不过。
郭可阳当下便欣然同意,命令传旨吏部,定王象晋为农政院院卿,主持番薯在北方推广工作。
“徐先生可认识一个叫做宋应星的?朕听说此人也精于农学。”
郭可阳突然想到了这位曾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好像不但是个科学家也是个农学家,《天工开物》里就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农业生产的内容。
徐光启想了半天,印象里也没有此人的名字,只得回道:“臣交际不广,并未听说过此人。”
“哦,好吧!那朕回头让吏部查查,看看有无此人的任职记录。”郭可阳不是历史专业,并不知道宋应星的籍贯,也更不知道《天工开物》的出版时间。
命令下给吏部后,吏部文选司一番好查,翻遍了全国官员名册也没找到一个叫做宋应星的。恰好文选司有个主事是江西南昌府人,听说过“奉新二宋”的名号,便让吏员在江西举人名册中查找,果然查到在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有个举人叫做宋应星的,他还有个哥哥叫做宋应升也是同年江西举人。
原来宋应星于万历四十三年与哥哥宋应升参加乡试中举。奉新的考生中只有其兄弟二人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一时传为佳话,在整个南昌府还是很有名气的。只不过后来宋应星便开始科场不顺,一直没有考中进士。
查得的结果报给皇帝处,郭可阳知道后不禁感叹科举四书五经的选材标准的确害人不浅,这样一个大科学家竟被埋没。更坚定了郭可阳以后改革科举的决心。
于是便下令征召宋应星到农政院任七品主事,他是举人出身,若是突然提到很高的位置上,估计又是“举朝哗然”,只能慢慢培养了。
后来,郭可阳从高时明处才得知,吏部尚书王永光推荐的王象晋和其兄长王象乾都是东林党人,在魏忠贤弄权时被罢官。
“怪不得内阁推荐的人选里没有此人,看来党争阴影并未消散啊!”郭可阳知道后叹息道,“不过这个新任的吏部尚书王永光倒还是称职,这个中间派对东林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完,倒还是能做到知人善任的。”
郭可阳对于所谓党争的真实看法是,我才不管他是什么党,我只看工作成绩和办事结果,只要能把安排的差事做好就行,要是做不好本职工作管他什么阉党还是东林,都要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