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西山之煤(一)

出西安门往北拐两百米,便是笔直宽阔的东西向阜成门大街。从皇城根到阜成门三里路。

此时是清晨,街上人不多,锦衣卫在前开道,只一刻钟时间,众人便已骑马出了京师城墙。

深秋的北京早晨,空气清冽,出城后郊外还有薄薄的晨雾,路上除了少数早早进城卖菜的农民,便是一些拉煤的骡车。

大路上行人稀少,郭可阳加快马速由慢跑变为快跑,迎着深秋的冷风,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时感到畅快淋漓。

出城后郭可阳便告诉众人,今天要去的地方便是路上那些拉煤车的来处,北京的西山煤矿区。

郭可阳前世在北京读书时,就知道北京西山有煤矿。前些日子也询问过,得知此时西山煤矿开采量极大。京师百姓平日里便用西山煤烧火做饭,冬天全城更是都靠西山挖出来的煤取暖。

北京古语说:烧不尽的西山煤。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辽代开始就有开采。据《元统一志》记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

明朝中后期,西山成为着名的煤炭产区,浑河、大峪、门头沟和居庸关等处煤窑星罗棋布。它们所产的煤炭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城的燃料需要。

明代中前期北京城的取暖,还是大量使用木柴、木炭。但是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燃料需求大增,致使北京附近的森林被大量砍伐。

明朝中期北京周边的森林已被砍伐殆尽,造成木柴、木炭供应困难,价格大幅上涨。嘉靖年间,北京的木柴,每万斤要银15两以上,木炭则要每万斤白银45两以上,普通人家使用不起。

好在北京周边煤炭资源丰富,煤便取代木柴、木炭成为京师百姓的烧火取暖来源。明朝万历时的大学士吕珅说:“今京师贫民,不减百万。九门一闭,则煤米不通。一日无煤米,则烟火即绝。”可见煤在万历时已成为京师百姓的生活必须之物。

西山煤窑虽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私人开采的煤窑,官窑极少。万历年间调查西山煤窑的官方报告称:“查勘官窑仅一二座,其余尽属民窑。”

锦衣卫缇骑在前开路,郭可阳带领众人骑马快跑,出城后一刻钟便路过了钓鱼台军营。

郭可阳并没有进去,只是在卢象升指引下,向大道南侧百步外的一大片军营看了一会儿。心里估摸了一下,从紫禁城到此处,骑马慢跑也就半个小时左右便能到达,位置还是很便利的。

军营周围有少量农田和大片荒地。听卢象升介绍说,荒地都被顺天府宛平县做为了义冢香火地(就是乱葬岗),皆是无主之地,将来如需扩建军营甚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