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和《道德经》不同之处

帛书版《道德经》与通行本《道德经》在版本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篇序差异

? 帛书版:1973 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有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所以也被称作《德道经》。

? 通行本:通常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

文字内容差异

? 具体文字表述不同:

? 通行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帛书本则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

? 通行本“大器晚成”,在帛书本中为“大器免成”。

? 通行本“不尚贤,使民不争”,帛书本为“不上贤,使民不争”。

?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帛书本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 通行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帛书甲本为“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 通行本“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帛书本是“使夫知不敢”。

? 通行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帛书甲本为“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 语义理解上的差异:

?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常”字容易让人理解为寻常、一般意义上的,失去了“恒”字本来“不变,恒常”的本义,使得对“道”的可描述性和非恒常性的表达产生偏差。

? 通行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书甲本“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治”和“有静(或作‘有争’,学界有争议)”与通行本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有别。

? 通行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对于遵循何种“道”来应对当下之事的理解完全不同。

分章章序差异

? 帛书版:帛书《老子》甲本分章,标记是墨点符号“·”,就残剩所见有十七处,一处在下篇篇首,其中有六处与今本分章不同。

? 通行本:有着不同的分章方式,章节划分和顺序与帛书版存在差异。

虚词使用差异

帛书本虚词使用与其他版本差异大,假借字很多,而且用得没有规律,同时帛书本用韵细密,技巧多,韵律平整自然。

抄写年代与历史背景差异

? 帛书版:1973 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其中帛书《老子》甲本抄写年代可能在公元前 206 年至 195 年间,乙本可能在公元前 179 年至 169 年间。

? 通行本:如王弼本(通行本的一种典型代表),王弼生活于魏晋时期(226-249 年),距离帛书版的抄写年代有较大的时间跨度。

帛书版《道德经》与通行本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道”的理解

? 概念阐释的侧重点:

? 帛书版: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更加强调“道”的恒常性以及不可用常规言语和概念来完全精准表述的特性,突出“道”超越人类普通认知和语言范畴的先验性与神秘性。它将“道”视为一种根本性的、本源性的存在,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源。

?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虽然也表达了“道”的难以捉摸和超越性,但在语义上,由于“常”字的使用,可能会让读者在理解“道”的恒常性上产生一些细微的偏差,相对而言,没有帛书版中“恒”字所表达的那种绝对的、不变的恒常意义那么直接。

? “道”的运动规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