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三阳刺猬仙 稗官流 1956 字 13天前

三星神

在北京自云观的东院有一座殿堂——三星殿,里面供奉着幸福安乐和长寿的福、禄、寿三星神,他们执掌着人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和蔼慈祥,所以使人觉得可亲可近,民间百姓都新呢地称他们“三星老儿”。又因为他们是幸福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在对他们顶礼膜拜的同时,还将他们当作吉祥物进给新朋好友,从而使三星的信仰广泛深入民间。

幸福历来是人们祈望和希求的,《尚书·洪范》对此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则说:全寿富贵之谓福。 《礼记·祭统》则日: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见,福字是长寿健康、安宁富贵、一切顺遂、万事如意的象征,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之孜孜以求,虔诚礼拜,希望幸福临门,福运绵延 。

对此,道教在丰富其信仰体系时加以吸收,称福神为星神,来源于福星,即岁星,称岁星照临能降福施祥。后来又将其人格化,其中较为着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杨成。

天官信仰源于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是五斗米道教祭酒用于为病人祈祷的文书。祭酒为病人写三通文书,祈请于三官大帝。道教宣称三官大帝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至此,人们便把天官作为福神来信奉了。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广泛,天官赐福的年画也是多姿多彩。图中天官是一副大员外的形象,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执如意,五绺长须,面容慈祥和蔼,显得非常雍窖华贵。有的年画上,天官慈祥地携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鱼灯。张贴这些年画,人们就是为了祈求天官赐福长寿。

福神杨成,本为历史上的人物阳城。据《唐史演义》记载,阳城,唐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人,字亢宗,学识洲博,德行高尚,颇有名声。进士及第后,却隐居中条山。李秘荐举其为谏议大夫。京城官民均以为他上任后直进谏议,痛砭时弊。谁知他进京后整日饮酒,不理政事,大失所望。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奸臣裴延龄误谄大将陆贽等人,唐德宗欲杀陆贽等人,朝野上下不敢劝谏,只有阳城力谏,帮助陆贽等人澄情事实,使陆贽免于一死。朝中金吾大将军张万福赞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太平矣!从此阳城名倾朝野。后来阳城又力谏德宗不要重用佞臣裴延龄,德宗不听,阳城遂辞官而去,隐居山林。

然奉阳城为福神,则与其抵制进贡道州矮民一事有关。据《旧唐书·阳城传》记载,道州的老百姓因水土原因,身材都十分矮小,每年每户都要进贡男子,号为矮奴。阳城到达道州,禁以良为贱,又悯其编氓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自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新唐书·阳城传》标州人感之,以阳名之。阳城因不怕治罪,不怕丢官,抗旨直谏,拯救道州矮民,道州百姓感其思泽,为民作主,特建祠供奉,尊为福神。大诗人自居易在《道州民》一诗中赞道: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其实道教神系中早有福神阳城的故事,只是时间和名字略有不同而已。据《道藏·搜神记》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剌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民矮,以为宫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别。省剌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曰: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郡人德之,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后天下士庶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神。

不管是汉代的杨成,还是唐代的阳城,均是因为拯救百姓而得以成神,这充分表明人们对善良和幸福的向往。

禄神为官职禄位之神。其源于中国古代的星神崇拜,其神为禄星,《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有“司禄”,就是说文昌宫中有专掌司禄之星神。后来星辰崇拜渐渐人格化,禄神和福星、寿星一样,亦被喊予神性,这样便有了进子张仙的说法。在传统的“福禄寿”年画中,他常常抱或牵一小儿。

禄神在民间很受人们的欢迎,民间常有“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进爵”、“马上封候”、“连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惜画和吉祥图案等。这一类的画还常常使用谐音的方法,以某种实物来代替字义。如以“鹿”代替“禄”,如三星图中常画老寿星骑着鹿,跟随一些桃侍从,上空飞着蝙蝠。或者是束带高冠帽的官员,正抚摸一只鹿。

在民间还流传着禄神张仙的一个传说。相传唐朝宰相娄师德年轻时就患有虚劳病,身体十分虚弱。一天一个道人从他面前经过,说他天灵无光,黑气缠绕,病入膏肓,若无贵人相助,三日必死。娄师德久病不愈,对于死亡也就无所顾忌。三天中,他无所事事,默默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可是到了第三天晚上,娄师德见到从门外闯进一紫衣人,正从怀中取出一弹日,扣上弹丸,不由分说,就朝娄师德一下。娄师德心想,命已到期,无须躲闪,于是干脆闭目待毙。可是等了许久,头上一点感觉没有,反而觉得身体飘飘欲仙,如坐春台。于是睁开眼睛,一会儿神清气爽,病痛全消。娄师德自知遇上贵人,下跪问紫衣人是何路神仙。紫衣人告知是禄神张仙。说着便将娄师德带到“司命署”的一问石屋中,让其查阅禄命典籍,娄师德翻开一看,自已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进士及第、入台辅为宰相的时间及其85岁之寿终均记录在案,心中大喜,正准备离去,忽然看到自已一个叔伯兄弟的姓名,欲观其详,突然从石屋外闯进一猛兽,手执万化大戟喝道:大胆娄师德,岂敢乱翻禄籍!”一下子将娄师德惊醒,才知是一场梦。后来娄师德果然高官厚禄,位居宰相,应验了梦中的经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道教是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因而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传说经常供奉这位天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天神就是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经久不衰,且备受人们欢迎的即为寿星,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祠之以祈福寿。” 《尔雅·释天》亦说:“寿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故郭璞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迂《史记·天官书》认为,在西方狼比地有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则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反见,人主忧也。”因此对寿星的出现极为关注。《汉书·天文志》又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都老人庙。”至此,将古代的天文学与宗教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寿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指天空某一区域,即十二次之一,范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且在东汉时已把敬老括动与祭祀老人星结合在一起。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而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角;亢宿四颗星,引亢直上,故曰“亢”,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头。现代天文学将此二宿划入室女座,其中角宿是一等亮星,甚为出名。其一般出现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晚七点时就很清楚了。而南极老人星则划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处在南纬50。以南,故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但在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都很容易见到。它常显眼地出现在二月间晚上八点后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对寿星的二种不同说法。周秦时,祭祀的寿星,实际上指南极老人星(亢宿)。但据《通典·礼四》载:“敕宜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见到了唐代二者合而为祭了。

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皇朝中皆被帝王列入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如明代弹词《白蛇传》后易名为《雷峰塔》、《义妖传》以及后来的《三仙宝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白蛇传》改编成戏曲后,其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将许仙吓死后,连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括。许多人均看过此剧,大多均为其场面所感动。在明代着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述了南极星翁的故事。此外,元明杂剧中,讲述寿星的着作中还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等。

寿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为先前的寿星一般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7、白发、白髯、执圭”,与明末老人模样——白发白须拄一弯弯曲曲长拐杖头额长而向前隆起,即高脑门的寿星——稍有差别。其根据是《后汉书·礼仪志》书中说:东汉奉祀老人星时,常同时举行敬老括动。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各赐一根九尺长的鸠头玉杖,寿星的拐杖即源于此。至于拐杖的形状,《程史》卷四释曰:“凡寿星之扶杖者,杖过于人首,且诘曲有奇相。杖直而短,仅至半身,不祥物也。”据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寿星必配一根弯曲奇特的长拐杖。对于寿星头部长而向前隆起(高脑门)的原因,据《通惜篇》说:“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南史·夷貊传》载,毗骞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不死号长颈王,画家意或因乎此,盖取其长寿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寿星祠或寿星坛。

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台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作为民间吉祥如意的象征,故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的中堂,两侧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