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可以提供建议与必要的援助,但改变必须由内而生。
朱德深知,华夏文明与吐蕃的农奴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如同冰火不容。
这一点,从未来的新华夏历史轨迹与事件中可见一斑。
当前,大明无法全力关注吐蕃,只能借助这位镇西武靖王的力量。
若对方不愿坐以待毙,主动汉化将是唯一的生机之选。
使者带着沉重的表情离去,显然今日的对话超乎他的预期。
王爵之位并非不能授予,只是条件严苛。
然而,使者心中已然认可太子的建议。
他的主人,镇西武靖王,必须寻求变化,否则即便得到王爵,未来也可能无法保全。
朱德从容不迫,静待对方的回应。
他暂时搁置了通过西藏攻打印度的念头,因为这个时代,地理障碍难以逾越,海上之路才是更易通行的选择。
吐蕃的归顺大局已定,但朱德正在布下更大的棋局,誓要让华夏的文明之光照亮这片千年来笼罩于农奴制度之下的土地。
他还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
信中的意思简洁明了,期待镇西武靖王亲自前来,若有诚意,一切皆可面议。毕竟,你们想要强大,就必须积极拥抱汉化,对吗?
使者离开后,大殿重归宁静。
礼部官员记录完毕后行礼呈上内容,朱德令李忠接过,浏览过后指示:"日后的记录应以真实为主,避免过多无谓的描绘。"
对话未变,但通过描绘神情,朱德如星辰般耀眼,使者则如蝼蚁般卑微。
然而,这不是流传市井的故事书,而是礼部存档的官方记录,无需过分渲染。
世间之事岂能仅凭表面判断?使者在朱德面前谦卑至极,礼部之人又怎知他在镇西武靖王领地或许是一位掌控生死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