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42年深秋。
崇祯十五年的京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连续的天灾、瘟疫和农民起义让这座帝国的心脏不堪重负。更糟的是,来自北方的威胁正在逼近。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帝正在批阅奏章,脸色愈发凝重。这些天来,坏消息接踵而至: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被俘,精锐尽失;京畿各地流民四起;朝中重臣意见分裂,有人主战,有人主和,还有人暗中动摇...
"陛下,"总管太监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李率泰求见。"
崇祯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他不是在守备通州吗?"
"说是有紧急军情。"
"宣。"
李率泰快步入殿,行礼后压低声音:"陛下,大事不好!臣发现有可疑人员在通州一带活动,疑是满清的细作。他们似乎在勘察地形,还在打探京城守备的虚实。"
崇祯的手微微颤抖:"可有确凿证据?"
"还在追查。不过..."李率泰欲言又止。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到来——是李修然。
"陛下,"李修然行礼后直言道,"满清已经在为最后一击做准备了。他们不仅派出大量细作,还秘密联络了京城内外的关键人物。"
崇祯神色一凛:"你有何凭证?"
李修然取出一封密信:"这是从一名满清密探身上缴获的。信中提到了'山海关内应'和'京师接应'的具体安排。"
李率泰接过信件查看,脸色大变:"这是...吴三桂的亲笔信!"
殿内一片寂静。崇祯的脸色变得铁青:"传旨,立即..."
"陛下且慢,"李修然打断道,"现在打草惊蛇反而会坏事。臣建议先不动声色,暗中布置。更重要的是,要为皇室准备退路。"
"退路?"崇祯苦笑,"难道朕还要重蹈南宋的覆辙吗?"
"不,"李修然正色道,"这不是逃亡,而是战略转移。臣已经在江南布置了新的基地,有郑芝龙的水师配合,还有西洋的新式火器。只要能保存实力,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就在这时,王承恩匆匆跑来:"陛下,大事不好!山海关急报,有大股建虏骑兵向关内挺进!"
"来得比预计的更快!"李修然暗道。他早就派人监视满清动向,却没想到对方会选择在寒冬来临前发动进攻。
崇祯站起身,踱步思考:"传令九边各镇,立即..."
"来不及了,"李修然直言,"满清这次是有备而来。他们不仅有内应,还选在了最危险的时机。京城各处暗藏的细作随时可能发动,我们必须立即行动!"
"陛下,"李率泰跪下,"请立即启动备用方案!臣已经秘密调集了五千精锐,可以护送皇室突围。"
崇祯看向李修然:"你早就预料到今天?"
"是的。"李修然坦言,"自从松锦之战后,这个结局就几乎注定了。但历史不是命运,我们还有改变的机会。"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钟声响起——这是李修然事先安排的警示信号。京城各处已经出现了暴乱迹象,显然细作已经开始行动。
"陛下,"李修然沉声道,"请立即召集皇室成员。我在城外安排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明面上的护卫队,会吸引敌人注意;另一支则由卡洛琳娜率领,会在暗中保护真正的撤离路线。"
崇祯的目光落在一旁的龙椅上,那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权力的象征。片刻后,他做出了决定:"传旨,立即召集皇后、太子和诸位皇子公主。"
与此同时,京城各处已经陷入混乱。李修然事先安插的眼线传来消息:城北已经有人纵火,城西有暴徒在打劫粮仓,更危险的是,一支神秘力量正在秘密接近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