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心疼不已,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的旧披风,轻轻披在孩子身上,那披风虽旧,却承载着他的温暖与善意。
孩子眼中满是感激,怯生生道:“谢谢叔叔,叔叔是大好人,以后等我长大了,要报答叔叔。”
此后,杜甫常来这个村子,他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真实,也收获了一份质朴的情感。
一次春耕时节,暖阳高悬,本应是一片繁忙热闹的农耕景象,可田间却冷冷清清,毫无生机。
他看到一位年轻妇人独自在田间吃力耕地,每一下动作都显得那么艰难。
她双手布满老茧和伤口,有的伤口还渗着血,每挥动一次锄头,都要停顿一下,大口喘着粗气,汗水早已湿透了她破旧的衣衫,衣衫上的补丁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杜甫赶忙上前,说道:“大嫂,我来帮您吧。”
年轻妇人抬头,眼中满是惊讶与感激,一缕乱发贴在她满是汗水的脸颊上,更显疲惫与无助:“公子,您这是……使不得,您一看就是读书人,细皮嫩肉的,哪能干这粗重农活,可别累着您了。”
杜甫微笑道:“大嫂,都是受苦之人,何必见外。我虽读书,但也有力气,您一人实在辛苦,让我搭把手。”
于是,杜甫拿起锄头,和年轻妇人一起耕地,在劳作中,他们的距离渐渐拉近,彼此的信任也在悄然增长。
期间,他问道:“大嫂,大哥呢,怎么没见他一起劳作?”
年轻妇人眼眶一红,声音哽咽:“他被征去打仗了,走了快一年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这日子,太难了,天天提心吊胆的。”
杜甫心中一阵刺痛,安慰道:“大嫂,您要保重身体,这世道虽艰难,但总会好起来的。等大哥回来了,一家人就能团圆了。”
从那以后,杜甫每次来村子,都会给这位大嫂带些力所能及的东西,或是几尺粗布,或是一些米面。
大嫂对他的感激也日益加深,渐渐地,她将杜甫视为自家人,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彼此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