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高丽攻势

李圣君深刻明白舆论阵地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她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强大的宣传策略。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针对不同群体,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宣传口径。

面对西方列强时,李圣君强调东洋帝国自古以来便是大夏帝国的附属藩邦之一,如今只是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必要的整顿和治理,即所谓的“削藩”之举。

这完全属于大夏帝国内政范畴,与其他列强毫无关系,更不容许他们肆意插手干涉。

这种宣传旨在让列强认识到此次行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避免外部势力的无端指责和干扰。

而当宣传对象换成非洲、南美洲等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时。

李圣君则着重渲染大夏帝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原住民国家,正在勇敢地抗击来自外敌的侵略行径,奋起反击并寻求正义的复仇。

这样的宣传方式能够激发起这些受压迫民族的共鸣和同情,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手里买到购买武器的钱。

在那波澜壮阔的绿水河畔,风云激荡,硝烟弥漫。

李圣君亲自坐镇指挥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她目光如炬,洞察着战场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手中的指挥旗挥舞得虎虎生风。

靖难军严阵以待,他们汇聚了令人震撼的军事力量:五千架战机如同钢铁雄鹰般翱翔天际,两万门火炮犹如怒吼的巨兽,不断喷吐着火舌;

一千辆火箭炮车排列整齐,发出阵阵咆哮;三千辆自行火炮威风凛凛,炮管高昂;两千辆坦克犹如移动的堡垒,坚不可摧;

还有五千辆各式各样的装甲车、防空车辆分布四周,形成严密的防线。

而上百万英勇无畏的靖难军战士们,则怀着满腔热血与豪情壮志,在此与凶残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在李圣君卓越的指挥才能引领下,靖难军的战机迅速升空,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入敌阵,经过一番激烈鏖战,终于成功夺取了制空权。

与此同时,地面上的火炮也不甘示弱,它们不停地轰鸣着,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向着敌人的阵地猛烈轰炸。

整整三天三夜,火光冲天,震耳欲聋,敌人的阵地被炸成一片废墟。

为了进一步加强攻势,靖难军用火车源源不断地运来一艘艘巨大的运输船,并将其放入绿水河中。

这些运输船上满载着精锐士兵,在空军的有力掩护下,如离弦之箭一般冲向南岸东洋鬼子的阵地。

面对靖难军如此凌厉的进攻,东洋鬼子们惊恐万分,但仍负隅顽抗。

只见无数东洋鬼子像发了疯似的,双眼通红,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着,发起了所谓的“万岁冲锋”。

然而,他们的疯狂举动在靖难军强大无比的火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靖难军的枪炮声响彻云霄,密集的子弹和炮弹交织成一张死亡之网,无情地收割着东洋鬼子的生命。

那些冲上来的敌人瞬间就被打成了血肉模糊的碎块,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历经长达十一天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绿水河战役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一战,靖难军大获全胜,以压倒性的优势一举歼灭了东洋帝国四十万身经百战的老兵,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尽管东洋帝国气势汹汹地征召了多达三百万的庞大军队,但其中那些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精锐力量,却在战争刚刚打响之际便遭受重创,于第一时间被迅速消灭殆尽。

而其余数量众多的士兵们,则由于严重欠缺实战经验,面对敌军的凌厉攻势时显得手足无措、慌乱不堪,瞬间陷入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遭遇如此惨重失利的东洋士兵们,纷纷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长官的指挥无能。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几十名愤怒至极的东洋兵秘密谋划并实施了一场血腥行动——他们趁夜潜入东洋指挥官的营帐,残忍地将其杀害。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前线部队的混乱状况,东洋大本营不得不紧急调遣另一名指挥官赶赴战场收拾残局。

这位新上任的指挥官马不停蹄地赶到平壤,并立即着手组织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严阵以待,全力以赴准备抵御即将来袭的靖难军的猛烈进攻。

与此同时,东洋陆军在战场上的溃败使得原本趾高气扬的东洋军方丢尽了脸面。

然而,就在此时,东洋海军决定为整个东洋帝国挽回了些许颜面。

为了一雪此前在胶东湾战役中的耻辱,东洋海军倾巢而出,派出所有的战舰浩浩荡荡地驶向华亭县和钱塘县一带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