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一叶障目

桔子一梦 桔子一梦 2105 字 8天前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一叶蔽目,不见太(通“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鹖冠子·天则》)3

衍生典故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云:“不见!”嘿(mò)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而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三国魏·邯郸淳《笑林》)2

后人根据以上典故总结出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一叶蔽目”。

成语故事

昔日楚国,有一书生,家境贫寒,堪比那陋室之苔。一日,书生于屋内埋头苦读,偶然间,他于《淮南子》中瞥见一则螳螂捕蝉之记载,言螳螂捕蝉时,常以树叶遮蔽自身,如此,他虫便难以察觉,而若有人获此神叶,便可隐身。书生闻之,精神为之一振,观家中之窘困,若得此神叶,岂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取己所欲之物?念及此处,他匆忙起身,如疾风般奔向村外之大树。于彼处,他望见大树高处有一螳螂,正捕蝉于叶间。书生踮足欲取那遮蔽螳螂身躯之叶,叵耐一阵风袭来,那片“神叶”连同其他叶子一同飘落在地。无奈何,他只得寻来一破筐,将所有树叶尽收其中。

书生负筐而归,至家后,他取一片树叶,遮于眼前,问其妻:“尚能见我乎?”

“能见。”妻答。

书生又取一片叶,遮于眼前,复问:“犹能见我乎?”

“能见。”妻言。

书生毫无气馁之意,他将筐中树叶逐一试验,妻被其问得不胜其烦,遂诓之曰:“吾已不见汝矣。”

书生见妻如此作答,以为己得那传说中之神叶,遂持叶遮于眼前,行至集市,当着众人之面,取他家之物。其明目张胆之偷盗行径,令集市上诸多人为之愤慨,众人寻来衙役,将书生缚至县衙。

县官问其何故偷盗,书生将前因后果告之县官,县官笑得前俯后仰。一叶障目,便自以为人皆不见其形?何其可笑也,县官仅觉其可笑,并未责罚,便将其放归。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着语文老师那轻柔而又婉转的声音缓缓传来,宛如潺潺流水般沁入我的耳畔,我的眼前竟不知不觉间渐渐地浮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来。

只见那身着一袭青衫、头戴方巾的书生,手持一片翠绿欲滴的树叶,正迈着大步,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朝着集市的摊位走去。此时,那位摊主正全神贯注地忙碌于兜售自家琳琅满目的货品,压根儿就没有留意到这书生如此怪异的举动。

书生见状,心中不禁暗自窃喜起来,暗暗思忖道:“哈哈,看来这片神奇的树叶果真是灵验无比呀!有它在手,何愁不能得偿所愿?”想到此处,他便迫不及待地伸出右手,妄图去抓取摆在摊位之上那块精美绝伦、温润细腻的玉佩。

然而,就在他那修长的手指即将触碰到玉佩的一刹那,突然间,一只如枯树枝般布满皱纹却又强劲有力的大手犹如闪电一般迅速伸来,紧紧地扼住了他的手腕。书生惊愕万分,猛地抬头望去,发现出手阻拦之人竟是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者。

这位老者面容慈祥,但那双深陷的眼眸之中却闪烁着睿智深邃的光芒。他就这样静静地凝视着书生,缓声说道:“年轻人呐,切莫要被这区区一片树叶所蒙蔽双眼,从而迷失了你原本那颗纯净善良的心啊。”

书生闻听此言,顿时呆若木鸡,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与此同时,他手中紧握着的那片树叶也仿佛失去了支撑一般,轻飘飘地从他的指尖滑落而下,悠悠然落在了地上。

恰在此刻,四周不知何时已经聚拢过来一群看热闹的人们。他们纷纷对着书生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有的面露鄙夷之色,口中还不时发出阵阵讥讽之声;有的则摇头叹息,似乎对书生这般荒唐可笑的行径感到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