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下

烘炉记 一棹碧涛 13659 字 3个月前

然而,秦军的防守犹如铜墙铁壁,赵军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每一次冲锋,都留下了无数赵军的尸体。

赵括望着身边越来越少的士兵,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悔恨。“难道天要亡我赵国?”他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一支秦军的冷箭射来,正中赵括的胸膛。他眼前一黑,从战马上跌落下来。

“将军!”赵军士兵们悲声呼喊,但他们的主将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失去了主将的赵军,再也无力抵抗,四十万赵兵最终选择了投降。

白起站在秦军阵营前,望着黑压压一片投降的赵军,心中没有一丝怜悯。

“前时秦军拿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变化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出乱子。”白起的声音冷酷无情。

于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秦军将赵国降兵骗至一处山谷,然后展开了血腥的杀戮。哭喊声、求饶声回荡在山谷中,但白起不为所动,他的心早已被战争的残酷所冰封。

最终,四十万赵军降兵几乎被全部活埋,只有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人被放回赵国。

夕阳西下,染血的大地一片死寂。白起望着这片惨状,心中没有丝毫的喜悦。他知道,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无数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而赵国,经此一役,国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那些被放回的孩子,带着满心的创伤和恐惧,踏上了归乡的路途。他们的眼神中,不再有天真和希望,只有深深的仇恨和无尽的痛苦。

长平之战,成为了战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也为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铺上了血腥的基石。

华夏历2438年,秦国大军压境,赵国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赵国的城墙上,烽火的黑烟袅袅升起,直冲云霄,仿佛是在向天地诉说着这国度的劫难。赵国士兵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绝望,但他们紧握着手中的兵器,准备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生存做最后的抵抗。

在遥远的齐国和楚国,得知赵国的困境后,两国决定伸出援手。齐国的朝堂上,齐王面色凝重,与群臣商议着援救赵国之事。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终,齐国决定出兵,与楚国一同援救赵国,希望能在这乱世中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坐在营帐中,目光深邃而阴冷。他对着身边的谋士们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 秦昭襄王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充满了决然与霸气。

与此同时,赵国城内,粮食已经见底,百姓们饥肠辘辘,士兵们也因饥饿而虚弱不堪。赵王无奈之下,派遣使者向齐国借粮,希望能得到齐国的援助,以支撑到援军的到来。

齐国的宫殿中,齐王建正为是否借粮给赵国而犹豫不决。谋臣周子挺身而出,他的眼神坚定而急切,说道:“大王,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 周子的话语掷地有声,试图唤醒齐王建的远见。

然而,齐王建却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他担心借粮给赵国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负担,迟迟不肯答应。“寡人需再思量思量。” 齐王建挥了挥手,示意周子退下。

周子心急如焚,他再次进谏道:“大王,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 但齐王建心意已决,不听从周子的建议,拒绝了向赵国借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秦国的军营中,白起站在地图前,目光炯炯。他深知赵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欲乘胜进围赵都邯郸,一举攻灭赵国,成就自己的不世之功。

赵国与韩国在强秦的兵锋之下,战战兢兢,恐惧如阴霾笼罩在两国的上空。为求一线生机,他们决定派遣智谋过人的苏代,带着令人瞠目的丰厚钱财,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说客之旅。

秦国的丞相府中,范雎正襟危坐,他的眼神中透着深沉与权谋。苏代深知,要说动这位秦国的权臣,绝非易事。但他亦明白,范雎心中有着自己的忌惮与欲望。

“丞相大人,如今白起将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倘若此次攻赵韩成功,那他在秦国的地位,恐怕无人能及。而丞相您......”苏代故意顿了顿,观察着范雎的神色。

范雎的眉头微微一蹙,苏代的话无疑触碰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隐忧。白起的功劳确实让他感到了威胁。

苏代见机继续说道:“秦军连续征战,早已疲惫不堪。此时若能接受韩赵割地求和,让秦军得以休整,不仅对秦国的长远有利,对丞相您而言,更是能稳固地位,掌控局势。”

范雎沉思片刻,终于点了点头。于是,他向秦昭襄王嬴稷进言,以秦军疲劳需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垣雍城、赵国割六座城给秦国,以求和。

嬴稷虽有不甘,但念及范雎的功劳与谋略,还是同意了这一建议。然而,范雎与魏齐之间素有旧仇。嬴稷为了报答范雎,设计引诱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来到秦国,然后将其囚禁,以此向魏齐索要交换。

魏齐得知消息,惊恐万分,从赵国逃至魏国。但魏国惧怕秦国的威势,无人敢收留他。走投无路的魏齐,在绝望与窘困之中,选择了自杀。赵国无奈,只得斩下魏齐的头颅献给范雎,秦国这才释放了赵胜回国。

赵孝成王原本准备按照和约割让六城给秦国,然而大臣虞卿却站了出来,坚决反对。

“大王,割地予秦,无异于饮鸩止渴。秦之贪欲无穷无尽,今日割六城,明日他们便会索要更多。我国土地有限,而秦之欲求永无满足之时,如此下去,赵国必将灭亡!”虞卿言辞恳切,目光中充满了忧虑。

赵孝成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虞卿所言不无道理。

“那依爱卿之见,应当如何?”赵孝成王问道。

虞卿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臣建议以这六城贿赂齐国。齐国强大,若能与齐国联合抗秦,再联合魏、楚、韩、燕,形成合纵之势,或许能抵御强秦的进攻,保我赵国江山。”

赵孝成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当即决定采纳虞卿之计。

虞卿肩负重任,踏上了前往齐国的路途。一路上,他心中忐忑不安,深知此次使命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

终于,虞卿来到了齐国的王宫,见到了齐王建。

“齐王陛下,如今秦国势大,对各国虎视眈眈。赵国愿以六城相赠,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强秦。若齐国能与赵国携手,定能保两国百姓平安,共享太平。”虞卿言辞激昂。

齐王建犹豫再三,权衡利弊之后,终于答应了赵国的请求。

与此同时,赵国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了盟约。又将灵丘封给了楚相春申君黄歇,与楚国结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各方势力逐渐汇聚在抗秦的大旗之下。

在国内,赵孝成王下令积极发展生产,鼓励农耕,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铁匠铺中炉火日夜不熄,打造出锋利的兵器;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操练阵法,磨砺战斗技巧。整个赵国,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赵国违约未割六城,还与东方诸国合纵抗秦,这令秦昭襄王怒不可遏。

同年10月,秦昭襄王一声令下,五大夫王陵率领着秦国的虎狼之师,直奔赵国都城邯郸。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彻云霄,秦军如黑色的洪流涌向邯郸城。

城墙上,赵国老将廉颇目光坚毅,他手中的长剑挥舞,激励着赵军的士气。“将士们,为了赵国的尊严,为了我们的家园,死战不退!”廉颇的吼声在风中回荡,赵军们个个热血沸腾,决心与城池共存亡。

赵相平原君赵胜,在城中亦是奔走忙碌。他散尽家财,将金银珠宝分发给士卒,甚至将妻妾编入行伍之中,共同抵御秦军的进攻。“国难当头,唯有万众一心,方能保我赵国!”平原君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个赵国人的心。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王陵率军攻至第二年,邯郸城依旧屹立不倒,秦军却损失惨重。秦昭襄王怒发冲冠,增兵十万支援王陵,可秦军五校阵亡,战局依旧胶着。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命战无不胜的白起接替王陵为帅,欲一举攻破邯郸。

但白起却称病推辞,这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战神,深知此时强攻邯郸并非良策。秦昭襄王的怒火无处发泄,只得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再次增兵十万,对邯郸城展开了更为猛烈的围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邯郸城内,粮食渐渐耗尽,饥饿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赵孝成王心急如焚,深知若不能求得外援,赵国危在旦夕。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平原君赵胜身上,令其出使魏、楚两国,寻求救兵。

平原君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他要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以助他在外交场上周旋。然而,精挑细选之下,却只选出了十九人。正当他为此烦恼时,一名门客挺身而出,此人正是毛遂。

毛遂自荐道:“吾愿随君前往,虽在门下三年,未闻吾能,但今时今日,正是臣大展身手之时。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望着毛遂坚定的眼神,又念及用人之际,便带着他一同踏上了这艰难的征程。

经过长途跋涉,平原君一行终于抵达楚国。他们被引入宫殿,见到了楚考烈王。平原君恭敬地向楚考烈王行礼,然后开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他从天下大势说起,分析秦国的野心和贪婪,若赵国被灭,楚国也将唇亡齿寒。又讲到两国联合的优势,必能抵御强秦,保得两国太平。

然而,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始终犹豫不决。他心中顾虑重重,担心与秦对抗会给楚国带来巨大的损失。楚国虽然地大物博,兵力强盛,但秦国的强大也让他心生畏惧。

在一旁的毛遂见此情景,心急如焚。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拔剑而前,大步走近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和殿上的大臣们都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

毛遂目光如炬,直视楚考烈王,大声说道:“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

毛遂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楚考烈王被他的气势所震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毛遂继续说道:“大王,难道您甘愿楚国的尊严被秦国践踏?难道您不想为先祖雪耻?如今赵国与楚国联合,并非只为赵国,更是为了楚国的未来。若您今日拒绝合纵,他日楚国必遭秦国毒手,那时您将成为楚国的千古罪人!”

楚考烈王脸色通红,羞愧不已,他喃喃说道:“唯唯......”毛遂见状,立刻说道:“大王既然答应,那便歃血而定纵!”楚考烈王无奈,只好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定下合纵抗秦之约。

平原君满心欢喜地带领众人离开楚国。楚国信守承诺,出兵十万,由春申君黄歇率领,奔赴赵国救援。

与此同时,赵国也向魏国求救。魏安厘王派晋鄙率军十万前往救赵。然而,秦昭襄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威胁魏安厘王说:“诸侯中有敢去救赵国的,等打败赵国后一定攻打先救赵国的国家。”

魏安厘王本就生性怯懦,听到秦国的威胁,顿时恐惧万分。他连忙下令让晋鄙的大军暂停于邺,观望局势,不敢贸然前进。

信陵君魏无忌心急如焚。他深知赵国若亡,魏国也将唇亡齿寒。可面对兄长魏安厘王的胆怯,他感到无比的愤怒与无奈。在这困境之中,他想到了一个冒险的计划——与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勾结,盗取兵符,夺取晋鄙的兵权,以解邯郸之围。

如姬,这位美丽而聪慧的女子,心中怀着对信陵君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毅然决定帮助信陵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如姬悄然潜入魏安厘王的卧室,凭借着她的机智,盗出兵符。

信陵君怀揣着兵符,快马加鞭地赶到晋鄙的军营。晋鄙,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看到信陵君出示的兵符,心中涌起一丝怀疑。按照常理,如此重大的军事调动,怎会如此仓促且蹊跷?他目光炯炯地审视着信陵君,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找到答案。

“晋鄙将军,王命在此,速速交出兵权,随我援救赵国!”信陵君大声喝道,试图以气势压服晋鄙。

晋鄙却不为所动,他拱手说道:“公子,此事非同小可,末将需确认无误,方能从命。”

信陵君见晋鄙执意不从,心中暗叫不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部下朱亥挺身而出。朱亥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只见他从怀中掏出一把沉重的铁椎,猛地朝晋鄙砸去。晋鄙来不及躲闪,当场倒地身亡。

信陵君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和愧疚,夺过晋鄙的兵权。他深知时间紧迫,容不得丝毫犹豫。他迅速整顿军队,率领着八万精兵,向着邯郸城疾驰而去。

邯郸城内,赵国守军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每一寸土地,怀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当他们看到魏国的援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城外时,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信陵君的军队与赵国守军里应外合,对秦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楚国的援军也在此时赶到,三国军队如同三把利剑,直插秦军的心脏。

小主,

秦军在这突如其来的夹击之下,顿时阵脚大乱。士兵们四处逃窜,喊杀声震天动地。秦将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陷入了绝境。郑安平望着身边惊恐失措的士兵,知道败局已定,无奈之下,只好率部投降赵国。

邯郸之围遂解,赵国军民欢呼雀跃,声震云霄。信陵君望着这胜利的场景,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深知,自己虽然拯救了赵国,但却犯下了夺取兵权、杀害大将的重罪。魏安厘王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他。

于是,信陵君决定留在赵国。这一留,便是十年。十年间,他时刻关注着魏国的局势,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而秦国,在这场惨败之后,国内一片哗然。秦昭襄王嬴稷怒不可遏,他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王龁,下令将其撤职。为了挽回败局,嬴稷决定任命武安君白起为元帅,重新征讨赵国。

白起,这位战无不胜的战神,此时却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他的身体被多年的征战折磨得疲惫不堪,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此时攻打赵国并非明智之举。

“大王,赵国虽经此重创,但民心未散,士气尚存。此时出兵,恐难取胜。且臣身体抱恙,实难担当此重任。”白起虚弱地说道。

嬴稷听了白起的话,心中大怒。他认为白起是故意推脱,心中对自己怀有恨意。“白起,你身为秦国大将,竟敢违抗王命!莫非你以为寡人不敢治你的罪?”

白起无奈地闭上了眼睛,他知道,自己的忠诚在君王的猜忌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久,白起被赐死。一代战神,就这样含冤而去,令人扼腕叹息。

安国君嬴柱,作为秦国的重要人物,膝下竟有二十多个儿子。当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后,他将心中宠爱至极的妃子立为正夫人,尊称为“华阳夫人”。然而,这位华阳夫人却始终未能诞下子嗣,这也为日后的宫廷权谋埋下了伏笔。

在安国君众多儿子中,有一位排行居中的公子名叫异人。异人命运多舛,因其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的宠爱,他被当作一枚政治棋子送往了赵国充当人质。在赵国邯郸,异人过着孤独且充满危机的生活,时刻担忧着自己的安危和未来。

与此同时,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的商业世界中如鱼得水。他精明睿智,善于洞察商机,在生意场上积累了巨额财富。一次偶然的机会,吕不韦听闻了异人的境遇,心中瞬间闪过一个大胆而惊人的想法——他认为异人是一件“奇货可居”,决定投身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赌博。

吕不韦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决心,前去拜见异人。当他见到异人时,开门见山地说道:“我可以光大您的门庭。”异人抬眼打量了一下吕不韦,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回敬道:“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并未因异人的这番话而生气或退缩,他目光坚定地说:“您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您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异人何等聪慧,瞬间明白了吕不韦话中的深意。他意识到,眼前这位商人或许能成为自己改变命运的关键助力。

异人连忙将吕不韦引入内室,两人相对而坐。室内的气氛凝重而又充满期待,异人率先打破沉默,说道:“吕先生,既然您有如此宏愿,想必心中已有良策。”吕不韦微微颔首,开始滔滔不绝地分析当前局势:“公子,如今您身处赵国为质,看似处境艰难,但未尝不是一个机遇。安国君虽有众多子嗣,可华阳夫人无子,若能得华阳夫人相助,您被立为嗣子也并非无望。”异人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可我远在赵国,如何能得华阳夫人青睐?”吕不韦嘴角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此事包在我身上。我愿倾尽家财,为公子在秦国疏通关系,购置珍宝,献给华阳夫人。”异人听闻,眼中燃起希望的火花,紧紧握住吕不韦的手:“若先生能助我成就大业,他日我必以分国相谢!”

吕不韦毫不犹豫地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让他得以维持体面的日常生活,并用于结交各方宾客。这五百金,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异人干涸的生活,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希望。

紧接着,吕不韦又豪掷五百金购置了无数珍奇玩物。他亲自带着这些宝物,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秦国的宫殿巍峨耸立,吕不韦深知,这里才是决定异人命运的关键之地。

他先拜见了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和姐姐,在奢华的府邸中,吕不韦恭敬地献上了带来的奇珍异宝。那些璀璨的珠宝、精美的古玩,让阳泉君和华阳夫人的姐姐眼花缭乱。趁着他们心情愉悦,吕不韦巧妙地提及了在赵国的异人。

“异人公子聪明贤能,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然而,身处异乡的他,日夜哭泣思念着太子和华阳夫人,常言‘我异人把夫人看成亲母一般’。”吕不韦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话语中充满了深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华阳夫人听闻这些,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她在秦宫虽享尽荣华富贵,却因无子而时常感到忧虑。吕不韦的话,让她对异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

吕不韦深知时机已到,又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再次劝说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阳泉君在华阳夫人面前,分析着当前的局势:“姐姐,如今您虽得宠,但无子傍身,日后年老色衰,地位恐难以稳固。异人公子在赵国孤苦无依,若您能收他为养子,扶持他成为继承人,将来他必对您感恩戴德,您的后半生也将有了依靠。”

华阳夫人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了盘算。

一日,安国君来到华阳夫人宫中。华阳夫人巧笑嫣然,趁着安国君心情愉悦,委婉地提及了异人:“大王,臣妾听闻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对他称赞有加。”

安国君微微皱眉,似在思索。华阳夫人见状,眼眶泛红,泪水盈盈:“大王,臣妾有幸能陪伴在您身边,填充后宫。但臣妾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为您生下一子。每当想到日后年老色衰,无所依靠,臣妾便夜不能寐。臣妾觉得异人公子实乃可造之材,若能立他为继承人,也是臣妾的一份寄托。”

安国君看着眼前梨花带雨的华阳夫人,心生怜惜,当即答应下来:“夫人莫哭,寡人依你便是。”

于是,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刻下玉符,正式决定立异人为继承人。同时,为表重视,他们赐送了厚礼给异人,并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异人在吕不韦的教导下,越发成熟稳重,名声在诸侯中也越来越大。为了表明自己对未来的决心,异人改名为“子楚”。

而在赵国,子楚的处境依旧危机四伏。赵国得知秦国立子楚为继承人后,恼羞成怒,欲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泄愤。

子楚的夫人,乃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在这生死关头,她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利用家族的人脉和财富,将自己和儿子隐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那是一个偏僻的小院,周围是茂密的树林,鲜有人至。夫人和儿子在这简陋的环境中,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母亲,父亲何时能来接我们?”年幼的儿子睁着懵懂的双眼问道。

夫人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眼中透着坚定:“会的,一定会的。我们要相信父亲,相信他一定会来救我们。”

与此同时,子楚在秦国也心急如焚。他深知妻子和儿子身处险境,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不断积攒自己的实力,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接回他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夫人和儿子在赵国的隐藏之地艰难地生活着。他们不敢外出,生怕被人发现。食物和生活用品都是通过秘密的渠道送来。

华夏历2441年,楚国与魏国并肩作战,士气高昂,奔赴战场。他们的目标是与秦将张唐率领的秦军在宁新中一决雌雄。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天。楚国战士们勇猛无畏,魏国的将士们也毫不退缩,两军协同作战,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最终,魏、楚联军成功取胜,宁新中的战场上留下了秦军的败绩。

然而,战争的烽火并未就此熄灭。秦军汾城部不甘心失败,对魏军发起了反攻,试图挽回局势。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秦军斩首六千魏军,但这并没有让魏军屈服。

顺利结束新中之战的魏、楚联军乘胜追击,气势如虹地直逼河东,将目标锁定在屯驻汾城的秦军。汾城的秦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在魏、楚联军的猛烈进攻下节节败退。当秦军由汾水东岸渡汾而退守汾城之时,魏、楚联军敏锐地抓住了时机,发动了突然袭击。一时间,秦军陷入了混乱,无数士兵在汾水中挣扎,最终流死的竟达二万人之多。这场胜利让魏、楚联军士气大振,他们顺利地渡过汾水,对汾城发起了进攻。

在这场救赵的战役中,楚军表现出色,取得了圆满的胜利。楚国的名字在各国之间传颂,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而在另一边,秦军并未停下他们征战的步伐。他们的铁蹄攻占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让韩国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燕军也在此时攻克了昌壮城,为燕国在乱世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赵国的战场上,赵将乐乘和庆舍率领着英勇的赵军,与秦国信梁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赵国的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打败了信梁的秦军,为赵国赢得了一场宝贵的胜利。

然而,秦国的强大依旧令人胆寒。秦国的大将赵掺率领大军攻打韩国,一举攻占了阳城,斩首四万韩军。随后,他又将矛头指向了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赵国的土地上,弥漫着战火与硝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赧王姬延在这动荡的局势中,感到了无比的恐慌。他深知秦国的野心勃勃,若各国再不联合,恐怕都将被秦国逐一击破。于是,姬延秘密地与燕国、楚国密谋,试图联合各国,再次订立合纵盟约共同攻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他们的密谋未能逃过秦国的眼线。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周国的军队在强大的秦军面前不堪一击。姬延被秦军掳获到了秦国,他在秦国的宫殿中,面对着秦王威严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恐惧。但不知为何,秦王又释放了他,让他回到了周国。

经历了这番波折的姬延,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回到周国后,他郁郁寡欢,不久便离世了。随着姬延的死去,东周国也走向了灭亡。

华夏历2442年,楚王派春申君率领着楚国的精锐之师出征鲁国。战鼓雷鸣,旌旗飘扬,楚国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鲁国。鲁国末代国君鲁顷公虽奋力抵抗,但无奈国力悬殊,最终城破国亡。

鲁顷公被押送至楚国,楚王却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将他封在了莒地,让他在那一方小天地中了却残生。与此同时,楚国任荀子为兰陵令。荀子满怀壮志,决心以自己的才学和智慧治理兰陵,为楚国的繁荣贡献力量。在荀子的治理下,兰陵之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楚国的国力也因此更加强盛。

而在西方的秦国,秦昭襄王在王宫之中,答应了范雎辞去丞相之职。范雎退下相位,蔡泽继任为相国。然而,蔡泽的相国之位并未坐稳,仅仅几个月后,便因种种原因被免职。秦国的朝堂之上,权力更迭,风云莫测。

秦国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周,西周文公姬咎无力抵抗秦国的强大兵力,最终被流放到了悉狐聚,曾经的西周至此亡国,只留下一片衰败与荒芜。

在北方的燕国,燕孝王的离世让燕国陷入了短暂的悲伤与动荡。燕孝王之子喜继承了燕国国君之位,史称燕王喜。新君即位,燕国的未来充满了未知。

华夏历2443年,秦国的铁蹄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们的目标是魏国。秦国大军兵临城下,攻打魏国的吴城。魏军拼死抵抗,但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吴城最终沦陷。魏国无奈屈服投降,降为秦国的属国,昔日的辉煌不再。

华夏历2444年,楚国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迁都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