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三字经奇缘 启墨缘 1224 字 28天前

自孔圣人逝去后,其学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四海之内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他们各承师道,将孔子的思想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众多弟子中,子思孔汲尤为突出。作为孔子的孙子,他不仅深得儒学之精髓,更尤善中庸之道。他心中充满了对祖父未尽之言的敬畏与向往,渴望将这些智慧着书立说,以传后世。

在一个春风和煦、柳绿桃红的日子里,子思独自一人静坐于曲阜孔林之畔。他手捧着竹简,心中涌动着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与感悟。他思及祖父孔子那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至理名言,深感中庸之道不仅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更是人事处理的至理。在这片刻的宁静中,子思决定将心中的感悟汇聚成《中庸》一书,以明此道。

【开篇明义】

子思,作为儒家的重要学者,他执笔着书,于卷首之处慎重地书写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核心理念。这一阐述不仅揭示了人性的本质源自天命之恩赐,更强调了个体应遵循其内在本性行事,因为这种顺应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就是“道”的体现。

“天命之谓性”,意指人的本性是先天赋予的,是上天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包含了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方向。“率性之谓道”,则是指个体在生活中,若能依循自身本性的指引,真诚无私,随顺自然,这就是在践行“道”的精神实质。“修道之谓教”,则进一步说明教化的功能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并完善自身的内在之道,通过学习、修炼和实践,使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更加和谐统一。

这十二个字,不仅是《中庸》这部儒家经典的核心要义,也是整部着作的基石所在。它们犹如一根提纲挈领的红线,贯穿全书的始终,引领读者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和体悟儒家关于人性、道德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智慧。

【中不偏,庸不易】

子思在《中庸》这部儒家经典着作中,对“中不偏,庸不易”这一深邃的哲学理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述。其中,“中”的概念寓意着中正、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它并非简单地指事物的中间状态,而是强调在处理事务、做出决策时,既要避免过犹不及,又要寻求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种中正之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人类内心世界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它要求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波折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健的步伐,既不过于激进也不消极保守,以达到个人内心和谐与社会秩序和谐的高度。

而“庸”则可理解为常道、恒常不变的大道。子思进一步解释,“中庸之道”并非追求平淡无奇,而是倡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无论遭遇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坚守内心的中正平和,始终如一地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不为外物的诱惑所动摇,不为困难的挑战所屈服。这种持之以恒的中庸之道,使人能够在人生的起起落落间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子思又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犹如一道璀璨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在实践中追寻中庸之道的道路。它告诉我们,在处理情绪、对待生活的过程中,应当在情绪未发作之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理智,做到情绪管理上的中正有序;而在情绪流露时,应确保其表达适度、合乎情理,达到“和”的状态。这里的“和”并非简单的和谐共生,而是指各种元素在相互作用中呈现出的一种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动态平衡。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意味着中正之道是世界的基石和根本原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则指出和谐是贯通世界的普遍规律与道路。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儒家理想的人格特征和社会秩序的理想模型,同时也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子思的这一论述,不仅提升了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层次,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哲学和行为指南。它使读者豁然开朗地意识到,实践并弘扬中庸之道对于个体品德的修炼至关重要,更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实现社会整体健康发展的基石所在。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践行“中不偏,庸不易”的理念,以实现个人内在世界的丰盈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知行合一】

随着思想的波澜壮阔,子思的笔触如涓涓细流,永不停歇地在纸面上耕耘,他深入挖掘中庸之道的实践路径。子思,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受孔子中庸之道的影响,主张在求学问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者,是子思在阐述中庸之道时特别强调的求学问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要诀。博学,意味着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以充实自己;审问,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深入探究;慎思,则是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思熟虑,仔细分析;明辨,是要明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辨别是非黑白;笃行,则是要将所学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去验证和践行。

这五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博学是基础,审问是关键,慎思是核心,明辨是方向,笃行是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将中庸之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内化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和自我完善;在外化方面,则强调将内在的修养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这种知行合一的境界不仅是子思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努力达到的状态。

【结语寄望】书至尾声,子思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结语:“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此言既是对中庸之道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后世学人的殷切期望。愿世人皆能领悟中庸之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共创太平盛世。于是,《中庸》一书,历时数载,终成佳作。其文辞简练,意蕴深远,被后世儒家学者奉为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子思之名,亦因《中庸》而永载史册,成为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